2008年8月26日星期二

reason to believe

(接上期,不是那么有名的版本,但一样动听)


歌词 LOBO 版






Wilson Philips (现代版,思齐的最爱)




Marianne Faithfull- reason to believe。60年代的女歌手,大概早就被人忘却了




Cher





一个和我一样喜欢这首歌曲的个人翻唱版,在众多翻唱版中,我选择了这首。有点感人的。




政治讽刺版





test 一下

难道因为奥运,这个沉寂多年的BLOG也可以继续了么?

2007年4月21日星期六

http://www.hezhenbiao.com

由于BLOGSPOT时灵时不灵,
请大家记住本人BLOG的永久域名:
http://www.hezhenbiao.com

现本域名正指向某独立空间,基本可以保证访问,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2007年4月15日星期日

2006的阅读之三: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四版)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四版) 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丹尼斯•麦奎尔著,崔保国、李琨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

何镇飚

其实光看翻译者的名字就知道这本书的价值了。清华大学(崔保国)和北京大学(李琨)两位主授传播学理论的名师联手,似乎这两所高校的合作并不常见,特别是在社会科学领域。

为什么先提译者而不是作者呢?因为如果不知道丹尼斯•麦奎尔,那拜托还是别……。算了,偶的学生,低年纪学生就大部分不知道,谁是生而知之呢?

丹尼斯•麦奎尔(Denis McQuail),著名传播学者,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传播学终身教授,“欧洲传媒研究小组”成员,《欧洲传播学杂志》三位创始人之一。麦奎尔曾经就读于牛津大学,获得历史学学位,后在利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先后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芬兰坦佩雷大学、英国南安普敦大学担任教授或客座教授,在阿姆斯特丹大学任教长达二十多年。丹尼斯•麦奎尔在传播学领域有着漫长而辉煌的研究经历。从1968年至今,麦奎尔出版了十几本著作,广泛涉及传播研究的诸多领域。主要著作有:《迈向大众传播社会学》(Towards a Sociology of Mass Communications,1971)、《传播学》(Communication,1975)、《大众传播研究模式论》 (Communication Models for the Study of Mass Communications,1982)、《大众传播理论》(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1983)、《媒介行为》(Media Performance,1992)、《受众分析》(Audience Analysis,1997)、《媒介政策》(Media Policy,1998)。

而这本大众传播理论能用麦奎尔响当当的名头,也的确是因为本书作为教材在全世界学传播学的地方流行和传播着,几乎达到了经济学界萨缪尔森的教科书的地位。

我个人之所以如此推崇这本书,最主要的原因是这是本客观的集大成者,左派的右派的观点这里都包容了。麦奎尔对方法的研究我认为比结论的论证更为重要。他指出,媒介理论的范围与类型,根据媒介中心对社会中心,文化主义者对唯物主义研究这两个层面可以区分出四个主要方法:
1、 媒介—文化主义者观点:重点研究媒介信息内容,并认为媒介对信息的接受受到个人所处环境的影响。
2、 媒介唯物主义观点:重视媒介的结构和技术层面
3、 社会—文化主义观点:强调社会因素对媒介生产和接受的影响,以及媒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4、 社会—唯物主义观点:把媒介主要作为社会政治经济和物质条件的反映。

2004年我去台湾访学,就购买过台版的《麦奎尔特新大众传播理论》,但看完好几遍的MCQUAIL的书,我才深刻意识到,他最值得学习的还是方法,他始终用这四种方法来分析传播学领域的传统问题和新问题,往往能用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角度去思考和研究同一种现象和问题,值得称道。

2007年4月14日星期六

2006的阅读之二:乔姆斯基《恐怖主义文化》

《恐怖主义文化》,诺姆· 乔姆斯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4月


何镇飚


看完乔姆斯基《恐怖主义文化》之后我才发现,大量的中国知识份子对美国的了解比美国知识份子主流多了。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对美国的理解都是通过美国的主流媒体,而且更可怕的是,对此深信不疑。所以,他们成为了比美国知识份子更“热爱”或“理解”美国主流思潮的人群。


而事实是,被誉为“美国知识份子的良知”的乔姆斯基从来没有停止过批评和揭露美国的种种美国“不希望被知晓”的那些部分。乔姆斯基和中国的《美国人权报告(白皮书)》最大的不同在于,虽然都是一样揭露美国的阴暗面,前者是学术研究。


只是一篇序言《公众与国家暴力》就足够人们研究一阵了。“越南战争期间,公众在影响国家政策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虽说这种作用是间接的。”而80年代,同样的因素也阻止了美国对中美洲采取干预行动。“这样一来,里根政府就没能实现肯尼迪-约翰逊时期从国家恐怖主义到直接入侵的政策转变。”


多么一针见血,这本写于1988年的著作,The Culture of Terrorism,所揭示的美国从国家恐怖主义到直接入侵,针对的是60年代的越南和80年代的中美洲,但我们却看到,即使针对伊拉克,乔姆斯基的思想和观点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只不过从2001年起,美国的国家恐怖主义是以反恐的名义。


全书史料翔实,让我很钦佩这个最著名的语言学家,对政治和社会、对媒体和意识形态有如此深刻的观察,也许一个知识分子真的应该勇于承担如此重大的社会责任。


这套丛书也许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最优秀的出版物,我向很多人推荐过,可惜有耐心去拜读一个语言学家上个世纪80年代的非专业著作的人少而又少,此前我家里乔姆斯基的书全部都是原版的语言学著作。我突然发现,正如那些“热爱美国”的国内知识分子一样,我对乔姆斯基又何尝不是误读,或者,我们习惯于把学者当成专家,而忽略了他们的“良知”。感谢乔姆斯基给我们一个更真实更多样的美国。


2006的阅读之一

很懊恼,因为误删除了本BLOG的后台数据库,虽然我备份了资料,但最近写的两篇却找不到了.只能重新写一遍,痛苦。


虽然现在再来评点2006年的阅读有点太晚了,但毕竟还是在我的BLOG里写了。而且那是我最快乐的事情了。



《大众媒介与社会》Mass Media and Society


[英]詹姆斯·库兰,[美]米切尔·古尔维奇 /编


杨击/译


这本书是典型的英式传播研究的著作,更象一本论文集。不过这本论文集的质量很高。道道专门留言评论了这本书,的确,是面广且有一定深度的,按她的话说是“每篇文章都可以写本书”。可惜她的留言和数据库一道不见了。


全书共19篇论文,其中也有香港大学的关于香港回归的论文。


我曾经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德国人马克思会在英国得到知音级的待遇,除了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之外,我觉得英国人的宽容也是个原因。在二战以后,英国人把以“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大不列颠共同体”为竞选宣言的工党送上了台。可能是这个原因,英国的传播学研究始终在多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摇摆和冲突。


本书的前身是著名的《大众传播与社会》,首版于1977年,十几年的再版之后,1991年更名为《大众媒介与社会》,并继续改版。和美国以模型、数学、实证为基础的传播学研究不同,英国的传播学研究更崇尚学理,有经验派和批判理论的特征。这一点应该更适合中国人。


詹姆斯·库兰的太太是中国人,1977年他尝试在教学中开创了媒介课程,在当时的英国领风气之先。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也可以看到新技术的发展痕迹。


OK,写了两遍,谢谢您的阅读。


何镇飚


2007年4月12日


2007年4月8日星期日

突破封锁线

虽然国内对GOOGLE的BLOGGER进行了屏蔽,这句话在其他国内的博客供应商那里居然还是显示不出来的。但本人还是通过BLOGGER提供的FTP功能,将原来http://hezhenbiao.blogspot.com的所有内容FTP到我自己的服务器上了。虽然有些文章的ARCHIVES因为文件太大而无法上传,有些首页的链接暂时还无法修改,(我的CSS技术还有待提高),但令人兴奋的是,偶终于可以突破GFW了。
事实上,我是个忠心拥护国家网络安全的学者,只是,对于具体的做法个人觉得有待商榷。

由于太多国内博客供应商的敏感词过滤,使我这个特别不知道到底哪几个字触犯了天条的人特别不能适应。虽然我在BLOGCHINA那里有专栏,可以不受该限制,但为他人提供内容,被莫名的读者指责的确不是我写BLOG的本意。

所以,我另外自己建立了一个WORDPRESS的BLOG,您最好还是记得我的永久域名。

http://www.hezhenbiao.net

http://blog.hezhenbiao.net
则是指向我的BLOGGER的。

YEAH~

2007年4月2日星期一

2006级学生今年最喜欢的电视连续剧

01、02班
1、柯南(28票)
2、武林外传(24票)
3、家有儿女(20票)
4、对不起,我爱你(19票)
5、金枝欲孽(17票)
6、射雕英雄传90版(16票)
7、流星花园(14票)
7、陀枪师姐(14票)
9、人鱼小姐(13票)
10、寻秦记(12票)
10、少年包青天(12票)

共69人参与

03、04、05班
1、神雕侠侣(古天乐、李若彤版)(44票)
2、灌篮高手 (42票)
3、鹿鼎记 (陈小春版)(29票)
4、柯南 (26票)
5、射雕英雄传83版 (21票)
6、浪漫满屋 (19票)
7、康熙王朝 (18票)
8、武林外传 (17票)
9、天龙八部 (15票)
9、冬季恋歌 (15票)

2005级学生当年最喜欢的电视连续剧

1、仙剑奇侠
2、武林外传
3、射雕83
4、浪漫满屋
5、金技欲孽
6、宫
7、康熙王朝
8、鉴证实录
9、恶作剧之吻
10、兰色生死恋

2007年3月2日星期五

闭关

开学了,按照惯例闭关一个月。

I WILL BE BACK SOON。

2007年2月22日星期四

春节琐记

每年春节都是偶做全职奶爸的日子,持续的时间一般是十天到半月,保姆回家,父母度假。我和太太赤膊上阵。
今年女儿懂事了许多,也是相对比较轻松的一年。每天早上起来,吃饭,去公园,吃中饭,午休,晚饭,晚间娱乐,休息。日子过得如时钟一般精准。女儿对我们总是先排斥,现在已经很接受了。感觉自己平时关心孩子实在不够。好在过年是我们沟通感情的最好渠道。
前一阵子,女儿入睡前都会想她的回家过年的阿姨,会号啕几分钟,然后才入睡。我和太太开玩笑,真是“擦干眼泪陪你睡”(香水有毒)

有了女儿之后,没有看过一次CCTV的春晚,抽空看几眼小品,觉得STEREOTYPE到了极点,感觉审查制度真是形同虚设,最恶心最无聊的东西都在大年三十的荧屏了。

春节期间抽空看了几本杂志,ROLLINGSTONES的2006最佳作品大部分都没听说过,没发现自己落伍如此之多。

晚上在女儿入睡以后听IPOD,喜欢LATE NIGHT BLUES AND JAZZ,MUSIC,推荐这个PODCASTING。太棒了。

很想念朋友们,到上海没见到SADERA很遗憾,音乐出版社的杨小姐的热情让偶感动,3D已经把我的BLOG的链接改了,可见细心和认真。这个BLOG还来不及细细打理,等回自己家再慢慢耕耘吧。

新年快乐。

2007年2月11日星期日

国家职业资格公关师鉴定将于年内启动


国家职业资格公关师鉴定将于年内启动
[2007年2月10日 宁波] 2月10日,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公关师、高级公关师教材编审会在宁波召开。从会上获悉,《公关师》教材将于年内出版,同时国家职业资格公关师和高级公关师也将启动培训和鉴定工作,向全社会推出。这预示着中国公关行业将完成人才结构上的完善,对行业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国家公共关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郭惠民、国家公共关系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马志斌、《公关师教材》主编纪华强、副主编叶茂康及教材编委会成员参加了评审会。由宁波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银致欢迎词。
郭惠民结合《国家职业标准——公关员(2005年版)》对教材编写提出了总体要求,他谈到:“在内容上,力求体现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指导思想,突出职业培训特色;结构上,要针对公关师职业活动的领域,突出职业培训特色。”
教材主编纪华强就教材的体例、结构和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强调突出公关师和高级公关师作为高级公关人员,需要具备的知识点和技能。
最后编委会委员针对要求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国家职业标准——公关员是由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在公关从业人员中推行的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目的是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高级技术人才职业教育的指导精神,完善公关人才结构,提升行业的专业性和规范性。高级公关师和公关师是公关员职业标准下的最高级别一级和二级,其鉴定工作除了笔试还增加了专家评审的环节。
据公共关系专业委员会提供的数据,公关员职业资格认证工作从2000年开始,6年来通过资格鉴定的有近10万人。
《公关师》教材编审委员会由郑砚农担任主任,副主任有郭惠民担任,主编纪华强,副主编叶茂康,编委:卫五名,王晓辉,来丰,何镇飙,张弛,贺咏光

2007年2月3日星期六

上海



今天来到上海参加关于媒介融合的会议。从NOVOTEL的34楼往外看去,浦东的灯火阑珊。


2007年1月29日星期一

GOOGLE的BLOG服务

发现国内用户可以正常拜访blogspot了。多年前注册的BLOGGER帐号又可以使用了。我们的BLOG终于和国际接轨了。

新学期快开始了,前一周去慰问了军训的学生,看着他们被晒黑的皮肤,有点心疼,也有点欣慰。孩子们都长大了,做大哥的更应该努力才是。

最近都用writely写博客。中文的可以自动保存,不再担心文字写一般没有了。而且可以保存必要的图片。而英文的更棒,直接可以一键更新BLOG。

2006年9月7日

将梦想坚持到底——2006新生寄语

将梦想坚持到底——2006新生寄语

何镇飚

我的一位外国朋友曾经很诧异于国内大学生报到时与毕业时家长的态度,和国外恰好相反。中国的大学生都是在父母陪伴下兴冲冲地来学校报到,却冷冷清清地独自毕业离开学校。而国外的学生在大学报到时往往没有父母陪伴,但他们的大学毕业典礼却一定会邀请父母参加,因为那才是他们梦想实现的一刻。

在2006级新生入学的时刻,我看着又一批风华正茂的学子走进理工的校园,他们无一不是怀揣着娇嫩而纯洁的梦想。但我同时又在想,他们会邀请自己的父母参加四年后的毕业典礼么?四年后他们的梦想是更加成熟而坚毅,还是早就忘记了入学那一天父母老师们期盼的目光了呢?

大学四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岁月,至少我认为我最值得回忆的青春岁月是留在了我就读四年的本科院校。这段岁月之所以美好,是因为那是梦想发芽、开花的阶段,而梦想的花也许很多年只开一次。在这同样的四年里,有的人坚持着,有的人蹉跎着,有的人迷茫着,有的人奋斗着……

所以,在新生入学的日子里,我最想对你们说的是,不论遇到多么痛苦的挫折,不论现实和理想有多么大的差距,不论梦想的实现有多少艰辛和困苦,永远不要放弃,永远要让父母在你毕业那天有着送你入学那天一样的喜悦和期待,永远要乐观,永远要——

将梦想坚持到底。

2006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