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26日星期五

2006第一贴

2006第一帖

回首已经过去的2005其实是很值得怀念的一年。

1995年我大学本科毕业,从北京回到宁波,开始有了“新音乐教室”,自己的生活再一次固定在这个城市。转眼就是十年。大米和大马结婚了,小刘回到了北京,道道出国又回来就象从未离开,是不是她在奉化某个角落拍了几张照片骗我们的?学军的头发还那么短,2年的时间只让我们觉得惭愧,看到周周的音乐活动,觉得十年其实只是一瞬间。

2005年,宁波的广告公司几乎全面亏损,包括车载和商场的平板液晶新媒体都没能拯救市场,更不用说报纸和电视,在房产市场没有更多营销经费的前提下,车市的走红勉强维持着虚假的繁荣。我反复推荐的播客市场一直没有人关注,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用RSS听自己喜欢的LOCAL节目。

东南商报评选了形象代言人,宁波电视台开始了业余主持人选拔,媒体终于离大众更近了,来发讲啥西和阿国电影带动了新一轮的方言热潮,不知道形式的走红会不会带来内容的进步,不论是宁波电视台的双五佳还是电台的十佳栏目,都让我觉得宁波的媒体步子太小,钱太少,胆子太小,人才太少。

金报的老总和商报的老总在同一个月易人,一个去了上海,一个回了四川。日报集团的记者和编辑们终于去了美国,晚报星期六终于变来又变回去。在一个永远缺乏内容的城市里,我们寻找着被忽略的乐趣。DM迟迟没有登上舞台,所以星期三的命运也可想而知。

搬进了新的房子,开上了新的汽车,可内心并没有因此而充实起来,第一届学生毕业,想好好和他们说说话,却只看见他们迫不及待地奔向更遥远的未来。好书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少,好在还会放纵一下自己,饕餮成了新的习惯,既然精神无法满足,就别在物质上亏待了自己。继续买新的收音机、电子产品和CDDVD,最喜欢的剧集是“绝望的主妇”,在FRIENDS之后,没有了更释怀的笑声。把CD机听坏,却没时间去修理,音乐终于越走越远,在车里听唱片的时间超过在书房。

郑勇终于转业,陈勇终于“失业”,好在晋升了更好的岗位,但宁波的新闻周刊终于一片空白。螃蟹的照片就如村长的书,与日俱增,最喜欢看周萍的文字,觉得时光真是不可逆转。我最想排的那出戏还在我的心里,看着女儿日日长大,才知道岁月也不是没有给我馈赠。即使前辈百竹老师也在开创新的生活,后生如我又怎能举步不前,就算石头拼命追赶,也要和李好小朋友们一起与时俱进。

2005有太多遗憾,好在还有2006,还有年复一年,虽然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但只要希望还在,前进的脚步永远充满活力。

2006年1月19日

HAPPY BIRTHDAY

又到了长尾巴的日子。

感谢朋友们的礼物和时间,非常高兴。

2005年12月18日

2005最佳IT产品

PCWORLD一年一度的年度产品揭晓了。

传播媒介类网站只有纽约时报一家获奖。

我喜欢的IPOD PHOTO,还有GMAIL都得奖了,还挺高兴的。不知不觉就到了年底盘点的时刻了。

年度大奖授予了

Mozilla Firefox
WEB BROWSER (Free) Let the browser wars begin anew: This open-source program is streamlined, customizable, and just plain better. No wonder it has attracted millions of users in just a few months. Is it merely a coincidence that Microsoft finally plans to give the aging Internet Explorer the major overhaul it has needed for years?

其实火狐狸我04年就开始用了呢

关于2005年度100产品,可见:

The 100 Best Products of 2005

http://www.pcworld.com/reviews/article/0,aid,120763,00.asp

得奖兼见恩师

上午去金港大酒店见石磊教授,还聆听了他的讲座,生动,深刻,激情洋溢,语速一如既往的快。我的老师讲话似乎都比较快,石教授是我的硕士论文导师,当时是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复旦最古老最优秀和最重要的学术机构之一)博士生导师,现在还兼任复旦大学的宣传部长,刚刚带领学生获得国内著名学术竞赛“挑战杯”冠军(一等奖),主题是“腐败的经济学研究”,可见对学生研究活动的支持。他对我的学术造诣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我不得不说,经济学的研究(至少石教授的经济学研究),比大部分的国内新闻与传播学的研究要科学和严谨。我非常感谢恩师的指点。

石老师周五发短信给我说在锦江大酒店,我还以为是锦江之星,但那么小的地方怎么可能办讲座呢?今天上午零点,他告诉我是在金港大酒店,而在宁波话里,这两个词的发音是一样的。老师说,“系方言之误”。

星期五得到了学生颁发的“非官方”奖,非常荣幸。其实我挺在乎学生在网络上自发投票设的奖,越是非官方,往往越是客观公正,我很珍惜。很自豪到说一句,这个奖评选两次,偶是唯一两次都当选的老师。不过还是要强调,是学生网站的非官方评选。

这次居然有水晶奖杯,上次是一朵白玫瑰啊。不论奖品是什么,我都象感谢我的老师一样,感谢学生们的支持和理解。

2005年12月3日

十月十一月海外购书全部到齐

今天上午终于等到了保安放在我信箱的包裹领取单,我最近两个月在美国买的最后一票终于到货。书是好书,经典的施拉姆的。原来是威斯康辛州图书馆的馆藏,不知道怎的流落到民间,被二手书商在EBAY上高价拍卖。不想被我这么一个中国人买到,由于该商人没有把书寄到中国的经验,开始只问我收了3美圆的邮费,把我高兴的,结果第二天就来EMAIL,说要再加6美圆,我一着急马上就把六美圆给他了。后来一想,万一书没到那6美圆一般可是不退的哦。好在现在书终于到了,很大,很厚,我个人觉得很值。如果您再到网上查这本书会发现,不论是新版还是旧版,都没有了。

买国外二手书最大的好处不是便宜,而是书中有大量的笔记和注释,有时间拍照上来,有些还点明了该段落可以参考哪些书,有些则蛮搞笑的,看来看这些书的人还真不大简单呢。

之前买的是1964年版的《Understanding Media》是麦克卢汉的,其实是MACHILL公司的早期版本,非常珍贵。我在多个版本中选择拍卖了这本,也荣幸买到。这本书收藏流传有序,几乎每个收藏者都有签名,有一位居然还在其中夹了张卡片,第一句就是“thank you”感谢我们读这本书,使我想起以前看的故事说有作者因为自己书没人看就在其中夹了百万美圆的支票的故事,想来也未必如以为的那么荒诞。书中有价值的铅笔注释更多,也更生动,看来对麦克卢汉的研究国外还是做的很到位的。

海外购书最慢和最麻烦的就是从台湾省购买。去年夏天去台湾,买了7万新台币的书,几乎花完半年积蓄,而且全部是专业书,只有自己看了偷着乐。但几套丛书并没有买齐,于是从网上订购了一批台译书籍,偶不得不佩服他们的翻译。我买了英文版,大陆翻译版,但还是忍不住想看看台译版,虽然未必都是精品,但往往能给我不同的理解角度,甚至于有完全两回事的翻译,更让我对原著的理解加深不少,就好比是两个不同的翻译在彼此吵架,到底什么意思,让读者不得不钻研个明白。那批书是很早就买了的,用美圆结汇,海峡对面也蛮早就打包好了,因为买得很多(八本,都比较贵),还免费送了我三本书(太奇怪了)一本是介绍IBM的算财经吧,一本是生活的有点女性读物的感觉,一本是小说《私奔》,还有一本《知识份子》留言本,就是空白便笺,做的比较精美,名字也诱人。(之所以把赠书写出是怕有关部门以为是什么不好的书,呵呵)很大的一包。从我付款,到打包出书只花了3天,但路上居然走了整整两个月,简直不可思议。美国的书都只要7-10天就到,因此我呼吁“三通“绝对是最积极的一个。

2005年11月25日

2007年1月25日星期四

今日提车

成为有车一族,正常工作学习,车商给我拍了照片,自己太忙,等以后照吧。自己一个人验车提车从镇海一直开到鄞州高教园区。

挺兴奋,也紧张。第一天就超过50公里,也没去远的地方。正常的活动半径就已经这么大了。
特BLOG之。

2005年11月16日

宁波大剧院听BACH之咸祥的马有有

*****************************************************************

在宁波大剧院听BACH之 咸祥的马有有

晚上接到3D的电话,说青年旅社有活动,看电影《莫扎特》,完了顺便玩杀人。活动前是在鼓楼的香辣居吃饭,他在电话里特别说明鄞州区咸祥镇文化站的马有有也要来。我和马没见过几次,印象中是个带点天真和几分沧桑的中年男子。

晚餐一如既往地在3D他们猛辣的水煮肉片中开始,大家高谈阔论,惟独马有有在低头喝酒,不时地微笑一下,表示礼貌。我认识他大概5年的样子,接触不多,也不算深交,他一直带着副深色镜框的眼镜,笑眯眯和善的样子,因为就坐在他的旁边,我大致打听了他的一些情况,看上去只有四十出头的他,其实是1955年生于鄞州区(时称鄞县)咸祥镇,父亲是当地的文工团演出队长,马有有从小接触艺术,但并没有机会学习任何乐器,只是喜欢文学,1986年从宁波师院成人教育学院中文系大专毕业,先在宁波市文联工作,由于政治素质不高,90年代起就一直在咸祥文化站,当了近7年的文化站副站长,与妻子育有一对儿女。

喝了点酒加上还有些熟识,我们的话多了起来,我说你的名字好有趣,他说他爷爷希望他“有吃有穿”就可以了。爷爷是当地的富农,留给父亲几间房屋和少量土地,解放后就都交给国家了,但这些曾经的财产还是使马有有的父亲在他十五岁上就去世了,是姑姑把他带入成年。

3D突然对马有有说,“马老师,您很久没写诗了吧。我读了您80年代的作品,真太棒了。”村长也跟着说:“是啊,我上次去北京参加诗会把你的诗给他们念了,很多人感兴趣呢。” 马有有不符合年龄地腼腆了一下,说自己早就不写了,很久以前的事了。“因为我戒烟了,”他说,“两个小孩都要读书,现在大学的价钱大家也是晓得的。”“戒烟和写诗有关系么”我问。“我以前都是写在香烟壳子背面的,现在没地方写了。”他的回答居然让我想到了费穆和王家卫。正说着,他的小灵通响了,他迟疑了一下,看了下号码,接了。“周局,……,好的。是啊,和朋友在宁波吃饭。 ……估计没那么快,我争取吧。……好的,明天我去你办公室吧。”

大家吃完就去青年旅社看电影,其实是投影播放的DVD片。在一群青年中间,微胖的老马显得惹人注目。他坐在最后一排,慢慢地喝着龙井。我因为不胜酒力,加上是看过多次的电影,睡着了。也不知过了多少时候,我在迷糊中醒来,电影已经快进入尾声,几对青年们或卧或拥,只有马有有还端坐在那里,通过屏幕的反光,我看到他的眼镜片在莫扎特的安魂曲中闪闪发亮。

MYY祖籍宁波,前天在MYY故乡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偶们当地ZF送给他的礼物是他父亲当年在咸祥的地契和房契,M还见到了他的姑姑。我突发奇想,如果M的父亲没有去法国,M一定不会是今天的样子,如果他一直在宁波,他是不是就可能是我们身边的某个人呢?)

************************************************************

“马友友1955年生于法国巴黎,4岁起由父亲启蒙学习大提琴,并和家人迁居纽约。之后于茱丽亚音乐院师事李纳德-罗斯(Leonard Rose)。1976年,他从哈佛大学毕业,取得人类学学位,为他开启传统音乐院教育外的另一扇窗。马友友与妻子育有一对儿女。

目前马友友使用两把的乐器分別为1733年制Montagnana大提琴及1712年制Davidoff Stradivarius大提琴。”(转自新浪)

2005年11月11日,著名大提琴家马友友在宁波大剧院举行了独奏音乐会。当马友友出现在舞台上时,全场的掌声足足持续了一分钟,他的宁波话开场白“阿拉是宁波人”让掌声再次响起。马友友说,一个人在台上有点孤独,但看到坐在那么美丽的剧院里的观众,感觉很舒服。他在宁波找到家族的根,而巴赫是他音乐的根。从4岁开始,他已经拉了46年巴赫。他演奏的巴赫三套组曲,分别表达了快乐、悲伤和庆祝。(转自宁波网)

推荐劳子给大家

劳子是我的学生,目前还是,总有一天不再是了。

刚刚看他的BLOG,不知道为什么,很感动。不是一般的感动。看他写的十一月的萧邦,比音乐本身更打动我。那种青春的气息,想起了自己写音乐评论的大学年代。但自己当年似乎更激动,却并没有这么高的文字水平,那份激情甚至延续到做DJ,但延续不到现在写BLOG。

而另一篇关于宗教与新闻自由(也许我误读了)的文字,更让我惊叹他的学术素养。而关于香港电影那篇又让我惭愧,毕竟买书是种昂贵的奢侈,对他们来说,而我还延缓了他的课题评审报告,真是抱歉。

真希望我的学生都开心,有才华没才华都开心。

更希望有才华的更开心,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又岂是我辈所能参透。

十一月的CHOPIN地址

http://laoweike789.blogchina.com/3441755.html

10月的最后一天(万圣节快乐)

今年的GOOGLE万圣节(中文网站看不到,大概越来越地区化了吧)

是不是和02年的比较象?

2002年的

2004年的

2003年的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似乎没有被用过的,但我喜欢的小魔鬼,呵呵,挺可爱的。

2005年10月31日

听复旦女生唱歌

周四到复旦,周围的环境变化很大。两天内买书几十公斤,收获不少。当天晚上去拜访恩师,居然还在学校。已经快11点了,还和当年指导我毕业论文一样在学校工作到这么晚,很是感动。于是在深夜的复旦校园漫步,看到两个女生在自行车上,远远而来,混杂在回宿舍的人流中。

那一幕,我在我供职的大学校园也常看到,似乎也是折叠自行车,时下比较流行的。一个女生骑着,另一个女生站在后座上,两个女生高声唱着歌曲,快速地在校园穿行,很普通的校园风景。

但她们唱的歌,如大棒,如匕首,使我几乎不能站立,激动的心情无法表达。而后让我深深为自己的母校而骄傲。

她们高唱的是:

“My Gril, my girl, don't lie to me, tell me where didi you……”

2005年10月30日

记忆中的昨天

因为搬家整书、碟和磁带。

发现自己有蛮多喜欢的磁带,连LP也说当年比现在“有追求、有理想”。的确,自己藏的CD有些质量还不如当年的磁带。但磁带还是放进了书房比较不容易取到的角落,大概300多盒,500盒不到的样子。很随机地拍了最后放进去的几盘磁带,并没有刻意准备,有打口的,有原版的。那时候进口磁带大概也要几十块钱一盒呢。要有段时间不听了,可还在我的书房里陪伴着我。

 磁带

另外找到当年的剧社演出戏折子一份,非常高兴。当年的节目单。

时间是1994年夏天,我作为剧社社长的最后一次戏剧演出。

2005年10月23日

读书周报 之一

Weekly Reading Report 读书周报 之一

首先要感谢黄百竹老师,那天在天妃后宫吃饭的时候出了个很好的题目。就是把我看的原版书作一下梳理,然后把主要内容写在BLOG里。真的是非常感谢,那一瞬间,我感觉象是一道闪电,呵呵,照亮了偶博客的天空。

不过我马上发现了一个问题,我看英文书和中文书绝对不同。我看中文书的时候,脑子里时刻在评论,哪里写得好,哪里写得不好。看完了,几乎读书笔记也有了。而看英文书不同,看的时候,时刻在翻译,在理解,在琢磨,而丝毫没有评价或批判的余地。所以看完,只是知道了而已。再就是下次写论文,在第几页有相关的内容。所以,真要写点东西似乎并不容易。

但因为不容易,所以才有乐趣。而且对自己的阅读也是种梳理,再次感谢朋友们的指点和黄老师的命题作文。

那么,呵呵。今天第一本书,偶隆重推出一本辞典。抱歉啊!但非常重要。国内似乎少有这类基本的工具书。

James Waston and Anne Hill的这本词典出过多个版本,这个第六版应该是最新的。可惜GOOGLE对图片进行保护了,否则我们还能看到更多的书籍图片。这本书的初版是1984年,最新的第六版是2003年。在任何的学科里,定义并不是最关键的,但却是非常重要的。而新闻传播学,定义的混乱更加严重,说得通俗点,我们到底在研究什么东西,大概自己也说不明白吧。

2004年,新华出版社翻译出版了Key concepts in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Studies《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辞典》的第二版,书是1994年的书。但我发现,很多概念,并不值得推荐。例如,以最常用的“媒介”来看Media/Medium(复数/单数),在这本书里的定义是:一般来说,媒介是一种能使传播活动得以发生的中介性公共机构。具体点说,媒介就是拓展传播渠道、扩大传播范围或提高传播速度的一项科技发展。广义上讲的说话、写作、姿势、表情、服饰、表演与舞蹈等,都可以被视为传播的媒介。(P161-162

而在偶推荐的这本书里,对medium的定义就是这样的:(p177 The physical or technical means of converting a communication message into a signal capable of being transmitted along a given channel. …… John Fiske in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 divide media into three Categories,……

偶尝试着用中文表达就是:(媒介)能够把传播信息转换为可以通过给定的渠道传输的信号的某种物理或技术手段。(再一次感受到,看懂和翻译出来是两回事,如果想翻译好就更难。再来:“媒介是这样一种物理或技术手段,能够把传播信息转换为可以通过给定的渠道传输的信号。”)这个定义显然更简单明了也更贴近传媒本质。但请各位注意,在省略号后面的部分更重要,“John Fiske在他的1982年的《传播研究概论》一书中,把媒介分为三类:(1)表述性媒介,声音、面部表情、口语、姿势,这类媒介就是传播者本身。(2)代表性媒介,书籍、绘画、照片等,运用了文化和美学的转换来重建文本,独立于传播者,是传播的“工具”。(3)机械性媒介,电话、广播、电视、电影等,他们是媒介1和2转换者。(因篇幅关系,部分英文未列出)

这个定义非常完善,值得注意的是,把媒介分为三类的John Fiske,就是我前面批评过的新华出版社翻译出版的《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辞典》的作者。奇怪吧,他1982年如此具有先锋意识的观点,在翻译过程中居然没有了。而在英文版的别人的著作中,反而写得清清楚楚。而且一个定义,能大段引用别人的观点,更显示了这本辞典的权威和大度。

2007年1月23日星期二

也谈TO WP

何镇飚

读到陈勇兄
BLOG中的美文夜读偶记”(http://www.blogcn.com/User9/chengyong/index.html)中关于余光中与李敖的译诗,非常感慨,也很喜欢。把原诗录下:


     余光中譯的
我生命的一部分已隨你而消亡;
因為在我心裡那人物的林中,
一棵樹飄零於冬日的寒風,
再不能披上它嫩綠的春裝。
教堂、爐邊、郊路和灣港,
都喪失些許往日的溫情;
另一個,就如我願意,也無法追尋,
在一日之內我白髮加長。
但是我仍然在記憶裏珍藏
你仁慈的天性,你輕鬆的童心,
和你那可愛的,可敬的親祥;
這一些曾屬於我,便充實了我的生命。
我不能分辨那一份較巨 ——
是我保留住你的,還是你帶走我的。

   李敖改余光中譯的
冬風掃葉時節,一樹蕭條如洗,
綠裝已卸,卸在我心裏。
我生命的一部份,已消亡
隨著你。
教堂、爐邊、郊路、和港灣,
情味都今非昔比。
雖有餘情,也難追尋,
一日之間,我不知老了幾許?
你天性的善良、慈愛和輕快,
曾屬於我,跟我一起。
我不知道那一部份多,——
是你帶走的我,
還是我留下的你。

这首诗歌的作者是George Santayana。今天给学生上“公共关系学”(Cutlips版,明安香译,华夏出版社)居然第四章的卷首语就是此公的。“那些不能记住过去的人,注定要重复过去。——乔治· 桑塔亚娜”给翻译成了个女名,我个人更能接受的译名是“乔治•桑塔耶纳”。而他的这句名言,民间流传更广的翻译是:“不能记住历史的人,肯定会重蹈覆辙。

从学术角度看,桑塔耶纳代表性著作是《美感》,核心观点认为,人们认为美好的东西总是相对长久的。书中他还用专章讨论了怪诞,显示了对于怪诞有独到的了解。基于他的美学理念,他不认为怪诞是胡拼乱凑,妄诞不稽,相反他认为怪诞是一种创造, “这种效果的真正优点,正如一切虚构的优点那样,在于重新创造,造成一件自然所没有但想必可以产生的新事物。我们称这些创造是滑稽和怪诞的。因为我们认为它们背离了自然的可能性,而不是背离了内在的可能性。然而,正是内在的可能性构成这些创造的真正魅力。…… 正如出色的机智是新的真理,出色的怪诞也是新的美。”(《美感》,谬灵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p175-176) 怪诞的外在虽然有形非形,混乱不清,仿佛畸形,然而,只要这种淆乱并非绝对,而且在形象奇异中,我们依稀感到它内在的统一和性格。那么,它并不是不可思议和毫无价值的。他将滑稽与怪诞相提并论,认为在品质上怪诞与滑稽、幽默相近,“类似幽默的某些东西出现在造型艺术上,我们就称之为怪诞”,“怪诞与滑稽是十分近似的。” (同上,p176) 在内容的表达上是属一种创新,在给人的接受感觉上是类似滑稽与幽默。



桑塔耶纳1863年12月16日,出生于西班牙马德里。桑塔耶纳一生的经历比较简单,在西班牙8年,在美国波士顿40年,在欧洲又40年。1952年9月26日逝世。曾担任哈佛大学教授等职务,是个在美学、哲学等方面均有建树的教授型诗人(是不是解释得太土点了,呵呵)

回到《给WP》中来,这部作品是组诗,十四行诗的组诗,共四首。为了便于分析,把原文一并录在下面。



1 Calm was the sea to which your course you kept,
2 Oh, how much calmer than all southern seas!
3 Many your nameless mates, whom the keen breeze
4 Wafted from mothers that of old have wept.
5 All souls of children taken as they slept
6 Are your companions, partners of your ease,
7 And the green souls of all these autumn trees
8 Are with you through the silent spaces swept.
9 Your virgin body gave its gentle breath
10 Untainted to the gods. Why should we grieve,
11 But that we merit not your holy death?
12 We shall not loiter long, your friends and I;
13 Living you made it goodlier to live,
14 Dead you will make it easier to die.

II
15 With you a part of me hath passed away;
16 For in the peopled forest of my mind
17 A tree made leafless by this wintry wind
18 Shall never don again its green array.
19 Chapel and fireside, country road and bay,
20 Have something of their friendliness resigned;
21 Another, if I would, I could not find,
22 And I am grown much older in a day.
23 But yet I treasure in my memory
24 Your gift of charity, your mellow ease,
25 And the dear honour of your amity;
26 For these once mine, my life is rich with these.
27 And I scarce know which part may greater be,--
28 What I keep of you, or you rob of me.

III
29 Your bark lies anchored in the peaceful bight
30 Until a kinder wind unfurl her sail;
31 Your docile spirit, wingèd by this gale,
32 Hath at the dawning fled into the light.
33 And I half know why heaven deemed it right
34 Your youth, and this my joy in youth, should fail;
35 God hath them still, for ever they avail,
36 Eternity hath borrowed that delight.
37 For long ago I taught my thoughts to run
38 Where all the great things live that lived of yore,
39 And in eternal quiet float and soar;
40 There all my loves are gathered into one,
41 Where change is not, nor parting any more,
42 Nor revolution of the moon and sun.

IV
43 In my deep heart these chimes would still have rung
44 To toll your passing, had you not been dead;
45 For time a sadder mask than death may spread
46 Over the face that ever should be young.
47 The bough that falls with all its trophies hung
48 Falls not too soon, but lays its flower-crowned head
49 Most royal in the dust, with no leaf shed
50 Unhallowed or unchiselled or unsung.
51 And though the after world will never hear
52 The happy name of one so gently true,
53 Nor chronicles write large this fatal year,
54 Yet we who loved you, though we be but few,
55 Keep you in whatsoe'er is good, and rear
56 In our weak virtues monuments to you

从中可以看出,余光中翻译的是第二首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谁是WP。在西方文学界,一般认为WP是Warwick Potter的缩写,他是桑塔耶纳的好友,于1893年在一次沉船事故中去世。桑塔耶纳的给WP组诗,正是发表于1896年出版的他的诗集《Sonnets and Other Verses 十四行诗和诗篇》之中,由New York: Stone and Kimball 纽约:石头和金波出版社(呵呵,玩译的)出版。一般也把1896年作为这首TO WP的发表时间。所以我们可以知道,这是首掉念亡友的十四行诗。

十四行诗是讲究韵律的,一般是4-4-4-2,韵脚往往是abba-cddc-effe-gg,也有押头韵的,莎士比亚就有许多赠友人的脍炙人口的十四行诗(sonnet,港台地区还翻译为“商籁”颇有些味道的)。

从全篇的翻译来看,余的翻译很符合十四行诗的翻译要求,中文也是十四行,基本遵循ABBA的脚韵,而李译却硬是翻译成了十三行,也许是有意为之,但形式上必然失分。我个人以为,李敖之所以要翻译这首诗,用意很明显,就是挑战余光中。也幸亏有这类狂人,才使生活和文学相映成趣

下面我们来解剖一下,先声明,笔者无论诗歌还是翻译水平都非常有限,写作本文只是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兼和友人。

英文原诗

余译

李译

何评

1

With you a part of me hath passed away;
For in the peopled forest of my mind

我生命的一部分已隨你而消亡;
因為在我心裡那人物的林中,

冬風掃葉時節,一樹蕭條如洗,
綠裝已卸,卸在我心裏。
我生命的一部份,已消亡
隨著你。

李译比较符合中文诗歌的习惯—由景及人,而余的比较尊重原著。

3

A tree made leafless by this wintry wind
Shall never don again its green array.

一棵樹飄零於冬日的寒風,
再不能披上它嫩綠的春裝。

Array这个词是名词,有整齐排列的意思。余为了押韵,翻得有点“硬”,李的倒装就生动许多。

5

Chapel and fireside, country road and bay,
Have something of their friendliness resigned;

教堂、爐邊、郊路和灣港,
都喪失些許往日的溫情;

教堂、爐邊、郊路、和港灣,
情味都今非昔比。

李的自然些,但李对their的理解不如余的丰富。Their也还可指教堂等。李太局外了。

7

Another, if I would, I could not find,
And I am grown much older in a day,

另一個,就如我願意,也無法追尋,
在一日之內我白髮加長。

雖有餘情,也難追尋,
一日之間,我不知老了幾許?

Another作形容词是“另一个”,但做介词却有“同类事物”的意思。李的虚比余的实有意思。但李的“余情”从何而来?破坏了意境。

9

But yet I treasure in my memory
Your gift of charity, and young heart's ease,

但是我仍然在記憶裏珍藏
你仁慈的天性,你輕鬆的童心,

你天性的善良、慈愛和輕快,
曾屬於我,跟我一起。

这两句最平淡,也最深刻。对亡友的评价客观,翻译也尽可能要平淡。

11

And the dear honour of your amity;
For these once mine, my life is rich with these.

和你那可愛的,可敬的親祥;
這一些曾屬於我,便充實了我的生命。

这里李少了一句但意思仍完整。

13

And I scarce know which part may greater be, -
What I keep of you, or you rob from me.

我不能分辨那一份較巨 ——
是我保留住你的,還是你帶走我的。

我不知道那一部份多,——
是你帶走的我,
還是我留下的你。

最后一句个人以为李译更妙。


总体来看,翻译的“信,达,雅”。余更注重“信”,而李更注重“雅”。我的两位翻译老师在94年教过我两句话,英译中的教授说:“忠实的老婆不漂亮,漂亮的老婆不忠实。”中译英的教授说:“翻译之妙存乎一心。”他们一个是毛选的翻译,一个长期驻日内瓦。可惜我只记得他们这么两句,惭愧,惭愧。

就文化个性而言,我个人认为李敖更接近桑塔耶纳。至少他自己这么认为:2005年5月,李敖在接受采访时,有这么一段对话。

人物周刊:您一生以豪杰自期,如果拿历史学家、学者、批评家、作家的头衔给您选择,您最愿意摘哪一顶?

李敖:(反应很快地)我觉得我应该是思想家,再加上文学家比较好一点。我对这个头衔比较介意,其他的就比较不重要了。

人物周刊:可是您小说只写了两部啊!

李敖:可是也有人只写一部的,桑塔耶纳,还有一个思想家也写一部小说,没写成功的,就是英国的罗素,写着写着写砸了。

另外有个桑塔耶纳的小故事,桑塔耶纳一天在哈佛大学的课堂里上课,突然看到教室外的晚霞,他忘乎所以地走出教室,从此一生不再走进课堂,他辞去教授,离开哈佛,远游(其实是回到)欧洲,几次拒绝了哈佛返聘的邀请,一直到在意大利去世。

巴金: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死亡

巴金去世了。其实很长时间,我们忘记了他的存在,但他的去世,最后一次提醒我们他的刚刚的生。

十一搬书,太太想把一套书的封面扔了,因为她觉得太脏,但我一定不同意,强烈地表达以至导致她的不快。她强调这套书她也看过,不觉得有什么。但我告诉她这套书是我当年省吃俭用从新华书店排队买的,我怀念那个年代。

封面终于没有扔,我又包好,那套书是《随想录》,三联首版。购于我难忘的八十年代,我初二。

学生给我的短信说:巴金:为我们活,为自己死。

而我觉得,中国的最后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终于逝去了。

2005年10月17日

媒体公司追赶播客潮流

2005年10月11日09:37
媒体公司追赶播客潮流 (转)


前几年,大型媒体公司纷纷积极采用各项新技术,但屡屡遭受挫败。现在,它们正一窝蜂涌向经历了两年考验的播客(podcasting)领域──向电脑或便携式音乐播放器下载音频文件的程序。这种做法目的明确:吸引年轻听众;但是风险也很高:可能会丧失现有的听众群,或者为这项可能永远不会成为主流的技术浪费大量时间和金钱。

广播巨头Clear Channel Communications Inc.正在向拉什?林堡(Rush Limbaugh)俱乐部的会员推广一项包含了播客技术的服务,免费收听流行广播节目,每段节目之前会附加15秒广告。沃尔特-迪斯尼公司(Walt Disney Co.)旗下的ABC News也提供《Nightline》等节目的播客版本。National Public Radio则提供从《Latino USA》到《All Songs Considered》这些节目的播客版本。

对听众来说,播客的优势在于方便。他们喜爱的节目能从互联网上自动下载下来,多数都是免费的。他们可以选择任何方便的时间来收听,如果有一台iPod或者其他的MP3播放器,还可以自由选择收听地点。

和诸多新技术一样,播客可能不受大众欢迎,或者不能推广到足够规模,无法构建一项可以盈利的商业模式。但是,媒体行业这次齐头并进的势头表明了它们决不会重蹈覆辙的决心。以前很多新技术初露头角的时候,媒体行业往往反映迟钝。

Napster等音乐文件分享程序的兴衰就是一次惨痛的教训。由于版权问题,媒体行业迟迟驻足不前,后来虽然终于开通了众多网络音乐购买渠道,但CD销售已经遭受沉重打击。卫星广播也是一例。几百个频道的选择刚一浮出水面就大受欢迎的势头让传统的广播公司大为震惊,可它们仍然举棋不定,不愿开发新技术来增加传统广播频道范围里的可选频道数量。

对传统媒体公司而言,推广播客的危险之一就是丢失现有听众。通过iPods收听节目的听众不会老老实实坐在电视机前,也不会定期收听某个固定电台。但是,广播公司的管理层认为,如果自己不推广播客,总有人会取而代之,然后抢走听众。

盐湖城生物系研究生蒂姆?布朗(Tim Brown)就用一套电子设备通过车载电台收听播客内容。“开车时我基本不听广播,”他说。但播客技术却吸引他收听了几套NPR节目,因为可以自选收听时间。

洛杉矶最近召开了一次“数码好莱坞”(Digital Hollywood)大会,娱乐界和科技界先锋济济一堂,热烈讨论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包括clipcasting──向手机发送播客内容──的未来。媒体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士怀疑视频播客的潮流能多快出现,可能要等到苹果电脑公司(Apple Computer Inc.)正在开发的视频iPod问世之后才行。

播客的普及还要克服众多障碍。根据美国电子消费品协会(Consumer Electronics Association of America)的数据,美国家庭中只有15%拥有类似iPod的MP3播放器。版权问题则让受到保护的音乐通过播客播放变得异常昂贵并且耗费大量时间,所以播客目前仍局限于脱口秀节目和没有注册不受保护的音乐。

“播客只不过是方便(少部分)拥有iPod的听众在特定设备上录制节目的方式,”Cox Radio Inc.的总裁兼首席执行长鲍勃?奈尔(Bob Neil)说。该公司尚未推出任何节目的播客版本。“自从有了磁带录音机,听众就开始翻录自己爱听的节目了。”

就连一位播客播音员也不信服这种方式。“有人听吗?”纽约1010 WINS节目的播音员约翰?蒙托恩(John Montone)一边播送播客内容一边问。这套广播节目由维亚康姆(Viacom Inc.)旗下Infinity Broadcasting制作。蒙托恩说,他在电台播放的这个常规节目每天都能接到很多电话和电子邮件,但对于这种“新兴的先进技术,我给出了电子邮件地址,希望听众作出反馈,但反应寥寥。”蒙托恩在回复采访的电子邮件中表示,播客听众发来的大约20封电子邮件让他知道的确有人在听。

播客大约一年前问世。当时,MTV的音乐视频节目主持亚当?柯里(Adam Curry)和软件程序开发工程师戴维?怀纳(Dave Winer)开办了一套名为“交易秘密”(Trade Secrets)的脱口秀节目。这套节目只能通过互联网收听,节目网站还允许听众每天自动下载节目内容,以便在合适的时间收听。

当年6月底,苹果电脑推出了可以整理歌曲和音频文件的iPod软件升级版本,极大地推动了刚刚出现的播客技术的发展。新软件使得客户在iPod上搜寻和安装播客内容更加简便易行。提供音乐下载服务的iTunes Music Store现在也罗列了15,000份免费下载的播客内容,从业余人员制作的节目,到艾尔?弗兰肯(Al Franken)等著名评论员主持的主流节目片断,无所不包。用户注册下载的播客内容已经超过了700万。

随著播客作为一种媒介日渐盛行,雅虎公司(Yahoo Inc.)准备在周一推出一个与苹果电脑产品类似的播客目录。它打算最终把电影、新闻及其网站的其他内容都连接到相关的播客中。

今年5月,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 Co.)旗下的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以及美国广播公司(ABC)在同一天宣布新闻频道的播客项目。资深电视新闻制作人兼NBC顾问杰夫?格拉尼克(Jeff Gralnick)表示,因为ABC已经宣布了自己的播客计划,NBC也不得不在节目正式推出前宣布播客项目的计划。这两家广播公司提供的大部分都是经过编辑的现有电视节目(比如Nightline)的播客版本,外加一些播客格式的特制内容。

格拉尼克表示,NBC很快就批准了播客计划,根本没有考虑此举能否盈利。“你有必要成为其中的一分子,成为这项技术的首批推广者之一,”他说,“随著技术的日渐普及,人们就会得知你已经在这儿。播客项目有望为公司带来收入。”

用户一想起播客这个词,就会想到iPod。然而,包括通过iTunes播放的许多播客内容在任何一个MP3播放器或一台电脑上都可以欣赏。那些熟悉这项技术的人们在真正的播客和单纯上传互联网音频文件之间划了一条清晰的界限,前者指的是通过特定软件定时自动下载音频程序,而后者只是在互联网上发布一份音频文件,用户往往点击一次,永不再来。不过,这个界限也常常模糊难定,音频程序的制作人会同时提供这两种形式的内容,在他们看来,听众选择哪种方式都无所谓,只要有人收听就行。

作为美国最大的广播公司,Clear Channel几乎比所有同行在这个领域走得更远,它提供近40家广播电台的播客内容。公司旗下的Premiere Radio Networks正在试推广拉什?林堡等著名主持人和菲尔?亨得利(Phil Hendrie)等喜剧演员主持的流行节目的收费播客内容。注册的俱乐部会员每月支付大约7美元,就可以收听整套节目的完整播客内容。

和其他广播公司一样,这些举措也是Clear Channel重塑自身之举。“我们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分销平台,”Clear Channel电台负责人约翰?霍根(John Hogan)说。他认为,广播电台应该开始考虑自身发展前景,不要再局限于众多无线广播之集成,而是从更广泛处著眼,旨在发展成为内容提供商。频率和转播塔是“业务的基础,但不应成为业务发展的限制”。

霍根从美国在线(America Online)挖来的网络音乐和广播业务主管伊万?哈里森(Evan Harrison)进一步阐述说,“如果我们把最好的节目拿出来,贴上我们自己的品牌,推广出去,就会慢慢培养起自己的听众。”哈里森说,各个广播电台每天都收到很多听众的反馈,他们最初从播客收听节目,现在纷纷表示准备定期打开收音机 ,或者在网上收听节目了。纽约Q104每周日晚间的新音乐节目“Out of the Box”的主持人乔纳森?克拉克(Jonathan Clarke)说,发来电子邮件的播客听众最远来自巴西。

除了能吸引更多听众之外,哈里森说播客还能带来不少广告收入。继前年广播电台广告收入微幅下滑之后,去年收入仅增长2%,哈里森提到的这份前景对广播公司来说非常重要。Clear Channel最初的播客服务不附带任何广告,但现在已经开始在每套节目之前附加15秒的广告了。哈里森相信,这个长度足够短了,听众不会为此快进过去。广告客户包括预付费手机服务供应商Virgin Mobile、 凤凰城某汽车经销店、以及俄亥俄州代顿的一家苹果电脑产品的零售店。

哈里森期待著终有一天,Clear Channel播客的听众因为收听某次播客采访或者播客歌曲而访问Clear Channel某电台的网址,通过零售合作伙伴购买一套商品全集,由此为公司增加一条收入渠道。Clear Channel已经与亚马逊公司(Amazon.com Inc.)结成了合作伙伴关系。哈里森对播客订购收费不怎么感兴趣,认为这对扩大听众群不利,他的目标是吸引更多新听众。

广播公司纷纷推出播客服务的主要动力与其说是迅速获利,还不如说是担心失去关键的青少年听众。雅虎和OMD Worldwide最近的一次调查显示,24岁以下人群中47%都喜欢在互联网上欣赏音乐,只有27%的人表示愿意听收音机。OMD Worldwide是Omnicom Group子公司之一,是媒体内容的主要买家。

哈里森也面对著Clear Channel某些广播节目制作人的质疑,他们担心听众会跳过固定的电台节目,专门去收听播客。“我们决不愿给听众一个不收听广播的理由,”哈里森说。

因此,他将传统的广播节目和播客结合到了一起。他根据纽约Z100定期播出的一个电话恶作剧节目制作了一套名为Phone Tap的播客,但是播客用户没法收听到当天的恶作剧电话,要么是几周前的老节目,要么就是专为播客听众制作的独家内容。“Out of the Box”的播客内容常常不会涵盖全套整整一个小时的节目。

很多人因为没有便携式音频播放器,只好在电脑上通过一次性下载服务收听互联网节目,而不使用真正的播客程序。“他们只是在工作的时候点击收听,根本不想买一个iPod,”广播公司Jefferson-Pilot Corp.的互联网服务部经理汤姆?杰克逊(Tom Jackson)说,该公司刚刚推出自己的第一套播客服务。

 (来自华尔街日报)


搬书

10月5日,雨,搬书与资料。
发现BLOG不能更新,特测试。

2005年10月5日

过节心情

其实最近心情并不好,计划而且奋斗了很久的事情,居然还是不能做。当然也做了并不想做的事,譬如去医院把两年前补的牙打开,因为里面发炎了。

最近看了SZBLOG,看人家的充实自然有点羡慕,而朋友也拉我去淘CD,毕竟很久没去了。那种把CD沉甸甸地拿在手里的感觉还是非常好的。

单位里事情蛮多,好在可以放假了。十一想狠狠看点书,那些买来的书都没怎么动呢,而欠的文字还是要还的,否则太对不起朋友了。

高兴的是,又发表了论文,而且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论文。

喜欢初秋的懒懒阳光和自由的风

2005年9月28日

更疯狂的ITRIP

朋友告戒我买了IPOD就会有不断的配件投资。今天疯狂地购买了GRIFFIN ITRIP。其实原因是太太提醒我用耳机不好,而事实是,我也的确不是耳机爱好一族。于是用自己的电台来听IPOD。

比较可笑的是,宁波又只有一台现货,而且长久没人买。可惜的是我买不到我的U2专用的黑色ITRIP。

而其他如贝尔金的FM发射器都需要电池,终于还是被我舍弃了。但ITRIP的确太贵了。

但从自己的RADIO里听到IPOD的音乐还是开心的。毕竟我每个房间都有收音机。

2005年 9月26日

宁波人的中秋

中秋快乐,宁波人的八月十六

带女儿看中医。是和太太打热线电话才得到的挂号,希望她健康快乐。

2005年9月19日

2007年1月22日星期一

U2 IPOD

终于还是下决心买了IPOD,更加疯狂的是,还是U2 special edition. 我在彩屏版和U2(双色屏)中反复抉择。最后还是选择了U2。

U2的亲笔信(上)

U2的集体签名(可惜没有BRAN ENO)

这是IPOD U2的首版,而且,是中国产的。

除了购买正版U2CD和DVD,这是我为数不多的支持U2的有效方式,而且我还申请了VISA CARD,可以下载U2的作品支持他们了。虽然我已经有了他们几乎所有的CD,但还是继续支持U2。

2005年9月19日

教师节快乐

 教师节快乐

今天是教师节。我们一家都是老师,教师节快乐。

我是和学生一起度过的,非常有意义。

我热爱我的职业。

2005年9月10日

7月20日购书

7月20日购书

老婆出差,所以买书就比较放纵。

1、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edia, Nick Stevenson《传媒的变革——全球化、道德和伦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2、Seeing Ourselves: Classic, Contemporary, and Cross-Cultural Reading in Sociology, John J. Macionis, Nijole Benokraitis. 《审视自我——社会学经典、当代和跨文化阅读》(原文如此),北京大学出版社
3、The Media of Mass Communication, John Vivian, 大众传媒,北京大学出版社
4、The Art of Being Human, 艺术让人成为人,北京大学出版社
5、新政府沟通,诺里斯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6、社会研究方法基础(第八版),艾尔·巴比,华夏出版社
7、娱乐至死,波兹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8、国际4A广告公司媒介计划精要,广东经济出版社
9、文化产业:变革中的文化,李向明,王晨等著

其中1-4为原版影印,购书地点为天一新华,这家店的产权已经从省新华书店改为宁波市新华书店了,属于宁波报业集团。今天还做了9.5折卡。

2005年7月20日

BCL 2000

最近比较高兴的事情,给自己一点惊喜。虽然价格比较贵,但我在宁波没有见到。

6月27日购于嘉兴。

 BCL2000

其实自己一直是BCLER。

RADIO ,RADIO, SOMEONE STILL LOVE YOU。

2005年6月28日

购书日

购书日

世纪新华
1、广告符码,Sut Jhally,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政府的媒体公关与新闻发布——一个发言人的必备手册, (美国国务院组织编写)玛格丽特·苏丽文,清华大学出版社
3、媒体垄断,Ben H Bagdikian, (第六版) 河北教育出版社
4、媒介法教学参考资料,梁宁、范春燕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5、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第三版),Carole Rich,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以上均为中文版,购于下午2点半)

新华书店
1、有效传播,Communication works, 第七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2、媒体关系指南(Guide to Media Relations), 清华大学出版社
3、人类传播理论,Steven Little John, 清华大学出版社
4、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Teller,北京大学出版社
5、全球化视界:财经传媒报道,Anya Schriffin, 复旦大学出版社
(除2外均为中文版,其中1和3已经先前购入英文版一年有余,购买时间为晚上8点)

2005年6月5日

购书日

购书日

世纪新华
1、广告符码,Sut Jhally,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政府的媒体公关与新闻发布——一个发言人的必备手册, (美国国务院组织编写)玛格丽特·苏丽文,清华大学出版社
3、媒体垄断,Ben H Bagdikian, (第六版) 河北教育出版社
4、媒介法教学参考资料,梁宁、范春燕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5、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第三版),Carole Rich,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以上均为中文版,购于下午2点半)

新华书店
1、有效传播,Communication works, 第七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2、媒体关系指南(Guide to Media Relations), 清华大学出版社
3、人类传播理论,Steven Little John, 清华大学出版社
4、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Teller,北京大学出版社
5、全球化视界:财经传媒报道,Anya Schriffin, 复旦大学出版社
(除2外均为中文版,其中1和3已经先前购入英文版一年有余,购买时间为晚上8点)

2005年6月5日

想读却买不到的书

列几本媒介经济的书,是我一直想买却买不到的外版图书。

这几本书在西方媒介经济界起到了指导作用,影响不容忽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Robert G.Picard所著的《媒介经济学》(Media Economics)。此书是入门读物,但是体例却相当完备。全书包括媒介经济学导论、媒介市场概念与角色、消费者选择与市场反应、生产者选择与市场反应、市场的垄断与竞争、媒介资本市场、政府对媒介产业的影响以及劳动力市场。台湾已出版了由冯建三教授翻译的中文繁体字版,人大出版社据说也已经购得此书版权,今年即将出版影印本,但目前市面上还很难找到该教材。

Alison Alexander等著的《媒介经济学理论与实务》(Media Economic——Theory and Practice),国内暂无译本和影印本,此书在西方传媒院校颇受认可,它是一本由媒介经济学界的权威学者合著的书,分为两部分:上篇是媒介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包括导论、媒介所有权、媒介资产评估、媒介企业购并以及媒介产业相关法规;下篇则是对媒介产业八个主要门类:日报、电视网、有线电视、好莱坞(影视娱乐)、广播、音乐、国际媒介以及在线媒介分别进行介绍与分析,相当于一系列行业经济学专论。

Alan B.Alabarran著的《媒介经济学——理解市场、行业与概念》(Media Economic s———Understanding Markets,Industries and Concepts),此书共分五章:媒介经济学原理、广播与有线产业、电影与录音产业、印刷产业、媒介经济学研究的未来。此书是作为教材而设计撰写的。其配套的大量思考题、讨论题与练习,很有价值的,国内也无译本或影印本。

Alan B.Albarran等所著的《全球媒介经济学——世界媒介市场的商业化、集中化与整合》(Global Media Economics——Commercialization,Concentr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World Media Markets)全书分为北美、南美、欧洲、非洲与中东、亚洲与太平洋地区五部分,对19个国家或地区的媒介经济逐一进行剖析。此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媒介业的全球视野。

在亚马逊书店中还搜索到以下相关书籍:
由Gillian Doyle 所著的Media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convergence and public policy,
Understanding Media Economics;
由Mara Einstein所著的Media Diversity: Economics ,Ownership and the FCC;
还有非常有吸引力的一本书,Robert G.Picard的新作:The Economics and Financing of Media Companies (Business, Economics and legal studies )

兄弟

星期三的时候收到北京朋友的短信,问我宁波哪里有适合50元一人的餐厅,我推荐了月湖的石浦海鲜饭店,他是我大学四年上铺的兄弟。

不想下午他就告诉我他人正在天一广场,非常兴奋。在我大学四年中,全班一大半来过宁波,而他居然没有,作为我大学时代最好的朋友,他在我毕业十年后才来看我。

我们见面最多是在北京,他经常请假开车送我到机场,可是我没办法陪他逛,他来去匆忙,非常遗憾。

但他成为了我新家的第一个客人,我很高兴。看到朋友总是无比愉快的,我说我在宁波最伤心的是不太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虽然不多,总算还有一些。

他走以后,我觉得,其实我在宁波是幸福的。

2005年5月29日

怀念翁美玲,怀念记忆中的香港

p> 射雕英雄传

 与钟楚红

 与梁朝伟

五一见毛尖

今年五一除了搬家就是见了毛尖。

在毛尖姐姐的家里,还有除了孩子他爸之外的所有家人。

毛尖的语速非常收敛,可能也是我谈的话题不符合她的兴趣吧。

看到朋友们都好,都健康,都积极,心情真是愉快。

2005年5月5日

传媒书库

传媒人的理想藏书书目
作者: 2005年05月02日 17:05 原始出处:
报业巨鳄(Derfall axel springer) 德国米夏埃尔-于克斯
李少辉等译 华夏出版社 28.00
报业豪门-胡文虎胡仙传 寄丹 广州出版社 18.90
报业大兼并-布莱克和全球发展最快的报业帝国 理查德-希克洛什
译/王强 光明日报出版社 22.80
报纸广告实务 张更义编著 经济管理 25.00
报业经济学 金碚 经济管理 25.00
报纸编辑学教程 郑兴东 陈仁风蔡雯 中国人民大学 30.00
报纸策划引论 滕礼 新华出版社 28.00
报业中国 孙燕君 中国三峡 25.00
出奇制胜-媒体天才特德-特纳传奇波特-比布(曾任<新闻周刊>白宫特派员
译/郑怀超 上海译文出版社 23.70
读者文摘传奇
Theirs was the Kingdom 约翰-海登瑞
译/林丽冠余慕芗 海南出版社 21.80
读卖国际漫画大奖赛十周年展-讽刺与幽默奥林匹克 1989年交流资料 China Daily 5.00
当代广告运作 英国约翰-威廉姆斯赫尔斯特 阿德利安-马克
译/周伏平 企业管理出版社 38.00
点评二十八个半风云人物 李树喜 作家出版社 17.00 5.00
对外新闻的采访与编辑 李海明 中国广播电视 12.00
当代世界新闻事业 李良荣 中国人民大学 22.00
顶尖创意-经典国际创意观念及案例分析 美国 哈姆-伯恩斯
编译/方华 海潮摄影艺术 20.00
迪斯尼兴衰秘录 美国 朗-罗格弗
译/董广才 辽宁教育出版社 23.00
电视先锋-默多克与天宇公司 美国马修-霍斯曼 新华出版社 20.00
东方之子访谈录 主编/时间 山东人民出版社 48.00 35.00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高等摄影教程 M-兰弗德
李之聪陈晓钟等译 中国摄影出版社第6版 45.00
书名 作者(译者) 出版社 定价 调整价格
广告英语与实例 孙晓丽主编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7.40
广告范例与鉴赏 张瑛主编 贵州科技出版社 23.00
广告豪杰 京华企业咨询 今日中国 17.50
广告传奇与创意妙招 詹姆士-韦伯-扬
译/林以德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4.00 16.00
广播电视广告学 姚力 吉林大学出版社 18.00
公开的新闻内幕 王安 群言出版社 9.50 8.00
广告英语 赵静/编 外语教学与研究 9.80 6.00
公关秘决(英语趣谈) 巴兹尔-桑德斯
亚历山大C雷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6.40 5.00
花花公子传奇 金文顿 中国戏剧 22.00
华尔街日报The power and the Money 弗朗西斯-迪利
译/张连康 企业管理 22.80
<华尔街日报>使用使南(第六版) 美国 迈克尔B莱曼
译/陈键 冉华 经济科学出版社 48.00
论自由 英国约翰-密尔 商务出版社 6.00
进入传播业 美-秀兰-诺蓝哈
译/台湾黄宝玉陈明珠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5.00
进入新闻业 美-简-戈德堡
译/台湾刘泗翰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7.00
记者的交际艺术 王中义 安徽人民出版社 7.00
即兴采访 董宁 中国广播电视 10.50
集锦摄影 丁遵新 浙江摄影 30.00
旧大公报坐科记 孔昭恺 中国文史出版社 3.10 5.00
记录流逝的岁月-中央电视台新闻采访部新闻作品撷英 李东生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6.00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基础摄影教程 M-兰福德
李之聪邹克佳等译 中国摄影出版社 40.00
书名 作者(译者) 出版社 定价 调整价格
李普曼 林珊 人民日报 5.80 5.00
李尊棋 于友 人民日报 8.30 5.00
领导者媒介形象设计 龙永枢杨伟光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0.00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
周宪许钧主编 商务印书馆 24.00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习题集 美国阿兰-哈里森戴尔-贝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2.00
默多克传 萧桐编著 内蒙古文化 29.80 25.00
默多克传Murdoch 威廉-肖克罗斯
樊新志等译 世界知识出版社 28.00
媒体帝王-纽豪斯传 汤玛斯-麦尔 海南出版社 18.80
掌权者(上下) 美国大卫-哈伯斯塔姆 四川文艺出版社 26.60 38.00(旧书)
媒体资本家 陈连营李旭主编 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0
麦肯锡方法 美国埃森-拉赛尔
赵睿等译 华夏出版社 25.00
媒介事件 丹尼尔-戴扬 伊莱休-卡茨
译/麻争旗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2.00
媒体前沿报告 周伟主编 光明日报 29.80
美国梦寻 美国斯特兹-特克尔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3.20 16.00(641页)
美国梦寻 美国斯特兹-特克尔 海南出版社 28.00
  
  
美国新闻史(2001年9月第八版) 埃德温-埃默里
迈克尔-埃默里
展江殷文主译 新华出版社 98.00
纽约时报的风格 李子坚 长春出版社 24.00
内参记者(小说) 杨飞(摄影记者) 华文出版社 19.80 10.00
书名 作者(译者) 出版社 定价 调整价格
独家新闻(小说) 英国伊夫林-沃
译/高继海 译林出版社 13.50(精装本)
宋世雄自述 宋世雄 作家出版社 21.00 10.00
书生快意南方剑-新闻批评与调查 曹轲 广东人民出版社 30.00
摄影的特性与美学 苏联 A瓦尔坦诺夫
译/罗晓风 中国摄影出版社 15.00
设计家-黑白广告艺术 卢少夫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19.50
摄影师手册 英国?br> 己?海吉科
司大宇等译 浙江摄影出版社 218.00(封面有磨痕) 198.00
数字摄影 陈琳编著 浙江摄影 29.00
瞬间-普利策摄影奖获奖作品(1942-1982) 王景堂编译 中国摄影出版社 13.00
邵飘萍传 华德韩 杭州出版社 20.00 8.00
邵飘萍 孙晓阳 人民日报 10.00 5.00
斯诺 尹均生 安危 人民日报 10.00
重返中国 海伦-福斯特-斯诺 中国发展出版社 14.50 12.00
实用广告文稿写作 欧阳同主编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3.50 10.00
实用广告英语 宁建新陈观亚 河南人民 8.50
傻瓜照相机选购与使用 毛理青编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11.00 9.00
商品广告摄影指南 韩丛耀编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29.60 26.00
摄影图片编辑学 康大荃 辽宁美术出版社 22.80
世界著名摄影大师小传 龙喜祖编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15.00
实用新闻写作 王春泉编著 西北大学 19.80 12.00
实用新闻写作 欧阳周主编 中国水利水电 12.80 10.00
书名 作者(译者) 出版社 定价 调整价格
河南人惹谁了 马说 海南出版社 15.00 8.00
嬗变的轨迹-社会变革中的中国新闻传播与新闻理论 喻国明中央编译出版社 12.00
韬奋新闻工作文集 穆欣编 新闻出版社 1.95 5.00
谈美国摄影 美国李元 中国摄影 14.00
推销广告-商务广告的策划创意与设计 黄灵万 谭平张强 四川大学出版社 6.20 3.00
探索新闻工作新鲜经验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编 新华出版社 16.00 10.00
塔里木河传 王嵘 河北大学 23.00 20.00
脱口秀-广播电视谈话节目的威力与影响 美国吉妮-格拉汉姆-斯克特
译/苗棣 新华出版社 20.00
凸图版零件印刷问答 段成德编 印刷工业出版社 3.50 2.00
特种印刷 宋协祝等编 印刷工业 5.00 2.00
书海波澜-非法出版揭秘及其他 陆幸生 南京出版社 19.00 8.00
商业广告策划 夏晓鸣主编 华中理工大学 13.50 10.00
傻钱-一个股市当冲交易员的冒险经历 乔伊-安纳夫加里-沃尔夫中国青年出版社 16.80 10.00
市场经济前沿问题 魏杰 中国发展出版社 32.00
适则兴盛-中国搏击经济全球化大潮全景透视 孟醒 苗鸿祥顾雏军工商出版社 21.00 15.00
市场下的蛋 秦全跃 当代中国 14.50 10.00
3000等于1-诺氏连锁销售经典 美国罗伯特-思佩克特
工商出版社
科文(香港)出版有限公司 15.00
市场调查 樊志育 上海人民 20.00 15.00
商务统计 M-C-弗莱明 J-G-纳里斯 译/牛南洁郭金龙 中信出版社 Prentice hall出版公司 22.00
我与广播 杨正泉 沈阳出版社 28.00 10.00
书名 作者(译者) 出版社 定价 调整价格
同研究生谈新闻评论 邵华泽 人民日报出版社 22.00
网络传播与现代教育 丁俊杰主编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42.00
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 陈卫星主编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39.00
网络传播与知识经济 周鸿铎主编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42.00
网络传播与新闻媒体 李兴国主编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59.00
网络新闻实务 金梦玉主编 北京广播学院 45.00
拉里-弗林特自传 拉里-弗林特
译/李斯 祝勇 时事出版社 19.80 18.00
蔚蓝诡计-颠覆市场的广告创意智库 乔治-路易斯
译/刘家驯 海南出版社 15.80
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回忆录 萧乾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23.20 19.00
我向总理说实话 李昌平 光明日报出版社 23.00 8.00
未来的灾难-瘟疫复活与人类生存之战 美国皮特-布鲁克史密斯
译/马永波 海南出版社 22.80 18.00
一个狗仔队员的自述与忏悔 德-克里斯托夫-莱茨译/吴晓云等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0 16.00
57个可以避免的管理错误 美国马克-艾普勒 译/高焕丽 知识出版社 16.00
新闻写作-报刊记者指南 美国沃尔特-福克斯 译/李彬 新华出版社 16.00
现代媒体编辑技巧 美国 多萝西A鲍尔斯 黛安L博登
李矗等译 新华出版社 18.00
新闻标题学 彭朝丞 人民日报 22.00
现代广告运作 黎瑞刚主编 江西科学技术 28.00
西方报刊国际经贸文章选读 史天陆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16.50 12.00
象征摄影 李江树 浙江摄影 30.00
信息跨越-信息怎样改变社会与生活 徐祖哲 光明日报出版社 25.00
书名 作者(译者) 出版社 定价 调整价格
新闻采访方法论 艾丰 人民日报出版社 19.60
香港电影80年 蔡洪声等主编 北京广播学院 39.00
新闻伦理学简明教程 蓝鸿文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 美国卡尔-夏皮罗 哈尔-瓦里安
译/张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3.00
信息就是信息-布隆伯格自述 译/雷呜 顾矾工商出版社科文(香港)出版公司 15.00
新闻导语探胜 薄浣培赵景云 新华出版社 6.20 5.00
消息写作例话 黄其庄 新华出版社 10.80 8.00
新闻编辑漫谈 蔡雯 新华出版社 12.80
新闻写作教程 密苏里新闻学院写作组:布赖恩-布鲁克斯等
译/褚高德 新华出版社 3.00 28.80
新闻专稿教程 曹璐吴缦 中国广播电视 18.00 10.00
中国民意研究 喻国明刘夏阳 中国人民大学 12.80 6.00
1949年以前的大公报 王芝琛刘自立 山东画报出版社 16.00
一个女记者的传奇 美国海伦-福斯特-斯诺 新华出版社 2.15 3.00
阴谋与利润-默多克传媒帝国全内幕 王化桥编译 中国城市出版社 22.80
一个战时的审美主义者-纽约书评论文选1963-1993 译/高红乐晓飞中央编译出版社 19.80
应该怎样写作-对78篇新闻稿的评析 张选国 新华出版社 24.80 19.00
影响中国文化的20位大圣贤 孙洪涛主编 河北大学出版社 18.00 10.00
直问中国电视人 孙金岭 中国海关出版社 24.00 18.00
中国新闻业透视 喻国明 河南人民出版社 4.30
证券新闻集萃 证券时报社编 中国经济 18.00 8.00
书名 作者(译者) 出版社 定价 调整价格
整合未来-今日美国报创办人努哈斯自剖发展历程 艾尔 努哈斯
译/李瑞君 李淑君 宇航出版社科文(香港)出版有限公司 26.00
  
总编辑手记 范敬宜 人民日报 28.50 20.00
怎样当好总编辑 王庭僚 海天出版社 28.00
纸老虎-全球报业大亨 尼古拉斯-柯瑞奇 译/汪仲 广东教育出版社 22.80
中外记者笔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徐学增 李秀清陈铭编 东方出版社 20.00
怎样应对大众传媒 日本反町媵夫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8.50
应用电视新闻学 张君昌编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3.00
营销广告策划 周立公编著 上海财经大学 10.00
只求新去处 梁衡 作家出版社 20.50
重大报道对策 陆小华主编 新华出版社 28.00
整体广告策划 孙有为编著 世界知识 6.00
中国广告人风采 杜连成编著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32.00(精装) 18.00
中国广告徘徊在世纪之门 宗德宏宋华主编 改革出版社 18.00 10.00
最佳写作要领 美国罗伯特M奈特 译/方辉盛孙廷政 新华出版社 12.80
怎样当自由撰稿人 曹鹏张立宪编著 光明日报出版社 14.00
中国报业集团发展研究 曹鹏 新华出版社 19.80(精装本)
中国文艺副刊史 冯并 华文出版社 35.00 23.00
中国新闻通史(上下) 刘家林编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 上10.50
下10.80 12.00(上下)
怎样在广告世界游说(趣谈英语) 奈杰尔-福斯特
译/戈辛锷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6.40
书名 作者(译者) 出版社 定价 调整价格
广告禁忌 安亚利吕美艳 首都经贸大学 7.80 5.00
广告人之旅 阿愚(李嘉宝) 新华出版社 38.00 20.00
广告写作手册 陈海洋主编 江西教育 23.00 12.00
广播电视广告教程 美国谢理琳-赛格勒 赫伯特-霍华德译/程坪 新华出版社 25.00
广告策划家 姜汝祥文硕主编 工商联合出版社 15.00
广告管理概论 王军编著 中国政法大学 12.50 5.00
广告管理 齐向东编著 中国经济 8.00
广告伦理 李小勒 山东教育 13.20(精装本) 10.00
广告大媒体 向纯武等著 四川人民 7.20 5.00
广告经营管理术 赵洁 厦门大学出版社 8.80 6.00
广告大理论 吴建 四川人民 6.70 4.00
广播电视新闻英语 王伟吴燕主编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0.80 6.00
电视画面研究 朱羽君 北京广播学院 9.50
电视摄影造型 任金洲 北京广播学院 16.50
电视改革论集 杨伟光 人民出版社 26.80 18.00
全球企业并购大师默多克 美国 斯图尔特-克雷纳译/章彦 上海远东出版社 14.00
企业经营管理经典案例评点 黄国雄主编 广西人民出版社 13.00 6.00
汽车广告的奥秘 姜炜 广东经济出版社 45.00
淮河传 陈广忠 河北大学 17.00 12.00
黄河传 陈梧桐陈名杰 河北大学 26.00 15.00
书名 作者(译者) 出版社 定价 调整价格
珠江传 司徒尚纪 河北大学 26.00 14.00
第一届中国国际新闻奖获奖优秀作品 中国国际新闻奖评选委员会办公室编五洲传播出版社 15.00 5.00
股市发言人_新闻媒体如何操纵华尔街股市的内幕 美国霍华德库尔茨
译/高峰 刘耀 刘辉 光明日报出版社 23.80 18.00
黑白摄影教程 美国霍伦斯坦 中国摄影 16.00
在论坛(四册)科技英雄\资本英雄\实业英雄\创新英雄 杨子非主编工商出版社 每册28.00 每册20.00
知本创业方案 杨志方宁编著 中国国际广播 24.00 20.00
中国女子监狱调查手记 孙晶岩 作家出版社 20.00 16.00
直播室谋杀案(小说) 尼古拉-列昂诺夫译/李文厚 群众出版社 23.00 10.00
快枪手(小说) 石钟山 群众出版社 18.00 8.00
父亲进城(小说) 石钟山 群众出版社 16.80 7.00
引火烧身-轰动疚制造法 侯书森主编 工商出版社 18.00 9.00
超限战-对全球化时代战争与战法的想定 乔良王湘穗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6.00 8.00
  
长江传 朱汝兰 河北大学 27.00 15.00
全息透视大河报 王振铎曾兆军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80 16.00
火眼金睛-如何洞察与抓住商机 侯书森主编 工商出版社 20.00 10.00
海尔的策略 孙健等著 企业管理 25.00 10.00
打造全球领先霸业-从传统企业向新经济企业跨越 李仁主编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8.00 12.00
冰点-中国青年报专题报道精选 李大同主编 安徽人民出版社 18.00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