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12日星期五

小克莱伯的贝六


我是在宁波最黑的唱片店用人民币135元买下的,我很错误地问售货员小姐,CD封面上的金色标签(很珍贵)是在塑料包装纸里面还是外面,没想到她居然用长长的指甲去刮,刮坏了一个角落,把我差点气疯掉,如果有哪天我在宁波呆不下去了,首先就是因为没有好的唱片店!这盘《田园》的现场录音有几个地方值得我们特别注意:首先,小克莱伯在他的指挥生涯中仅指挥过一次《田园》,因此这个孤本弥足珍贵;其次,尽管BStO对他们的每一次现场演出都保留有母盘,但是官方却透露因为年代久远虽然人们还能够辨认出部分细节,但该录音的立体声音质以及现场气氛已经荡然无存。(其实这种归咎于年代久远的说法是不成立的,我估计是因为使用次数太多造成的。)

但是幸运的是,除了BStO的被损母盘,小克莱伯的儿子同样有那场音乐会的录音———BStO为小克莱巴备份的磁带。令录音工程师们感到吃惊的是,虽然经过了二十年的时间,但是这盘磁带的音质丝毫不逊于被妥善保存的BStO版。凭借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以及良好的音乐修养,工程师们魔术般的将这盘磁带CD化。这张CD当然不是一张经过杜比降噪的冷饭录音,而是一张融精确与活力为一体的小克莱巴式的录音。这场音乐会曾经引发了一次小规模的轰动。原因在于小克莱伯独树一帜的演绎———他不像当时绝大多数的大师那种不温不火的演奏,而是完全按照总谱上标注的速度演奏。贝多芬标注的速度明显的看得出他心目中的《田园》是欢快的。但由于太多指挥对贝多芬给的速度和“***的快板”标示有太多的异议,所以我们往往听到的贝多芬交响乐有很多不同的风格。这盘CD同样不同于我们平常听到过的很多演奏。 听众完全被这种耳目一新的演绎所震撼了。她是那么的欢快,那么的朴实,以至于好像我们亲临了一场贝多芬亲自指挥的音乐会。演出后的第二天,《慕尼黑日报》有评论道:“......关于《田园》的整体风格以及细节演绎,看来已经没有争论的必要了。小克莱巴欢快,明亮,自然的诠释已经让我们不再有去怀疑贝多芬的节拍器是否出问题的必要了B 德彪西曾经的一席话可以借来概括这场音乐会“我们仿佛从音乐厅来到了田园———树木不是打着白领结来迎接客人的......小溪清澈透亮......我们几乎闻到了马厩的味道。”当最后一音符中止的时候,听众已经被小克莱巴带入了田园,他们很不愿意看到如此精彩的旅行的结束。当一些人开始稀稀落落犹豫的鼓起掌来,更多的人还是安静的坐在位子上,直到小克莱伯转过身来,意犹未尽的人们才开始意识到他们回到了音乐厅。"Bravo"的欢呼萦绕在音乐厅每一个角落。听过小克莱巴诠释的《田园》人们应该会同意《慕尼黑日报》的一句话“令爱乐者最满意的一晚”。(在德国,暴风雨多发生在夏天罢,小克莱伯的《田园》是夏天的田园。)
爱挑剔的大师终于同意自1992年后发行他的又一张CD。这十多年中,关于大师的传闻颇多。其间属2000年“小克莱伯病逝”闹的最凶。不过根据他的夫人的朋友说,小克莱伯生活得很好。小克莱巴本来有机会在1992年后和SONY公司合作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的,不过因为他最后发现自己超不过其父亲而不得不放弃。这部碟子中,53岁的小克莱伯展现了他那时候指挥的风采———快,充满着阳刚之气。并且还模仿了埃里希 克莱巴在捷克斯诺伐克指挥的思路———有点同他指挥《命运》和讴歌生命的《贝多芬第七交响曲》一样。这部碟子的发行,看得出来小克莱伯给了Orfeo很大的面子

小克莱伯演奏过的贝多芬的交响曲很少,在DG的5、7,在ORFEO的4、6,而六是他最后的唱片,其实在PHILIPS是有DVD的,也有贝六,应该是阿姆斯特丹管弦乐团,可惜一直没有看到。我一直喜欢老克莱伯的贝五,可惜也是一直没有看到。

小克莱伯2004年7月13日已经去世了。(我有一张他的珍贵LP,是我的好朋友SADERA送的。那时我以为地球上只有他和我两个人喜欢ORFEO。)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