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21日星期六
2007年4月15日星期日
2006的阅读之三: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四版)
何镇飚
其实光看翻译者的名字就知道这本书的价值了。清华大学(崔保国)和北京大学(李琨)两位主授传播学理论的名师联手,似乎这两所高校的合作并不常见,特别是在社会科学领域。
为什么先提译者而不是作者呢?因为如果不知道丹尼斯•麦奎尔,那拜托还是别……。算了,偶的学生,低年纪学生就大部分不知道,谁是生而知之呢?

而这本大众传播理论能用麦奎尔响当当的名头,也的确是因为本书作为教材在全世界学传播学的地方流行和传播着,几乎达到了经济学界萨缪尔森的教科书的地位。
我个人之所以如此推崇这本书,最主要的原因是这是本客观的集大成者,左派的右派的观点这里都包容了。麦奎尔对方法的研究我认为比结论的论证更为重要。他指出,媒介理论的范围与类型,根据媒介中心对社会中心,文化主义者对唯物主义研究这两个层面可以区分出四个主要方法:
1、 媒介—文化主义者观点:重点研究媒介信息内容,并认为媒介对信息的接受受到个人所处环境的影响。
2、 媒介唯物主义观点:重视媒介的结构和技术层面
3、 社会—文化主义观点:强调社会因素对媒介生产和接受的影响,以及媒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4、 社会—唯物主义观点:把媒介主要作为社会政治经济和物质条件的反映。
2004年我去台湾访学,就购买过台版的《麦奎尔特新大众传播理论》,但看完好几遍的MCQUAIL的书,我才深刻意识到,他最值得学习的还是方法,他始终用这四种方法来分析传播学领域的传统问题和新问题,往往能用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角度去思考和研究同一种现象和问题,值得称道。
2007年4月14日星期六
2006的阅读之二:乔姆斯基《恐怖主义文化》
《恐怖主义文化》,诺姆· 乔姆斯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4月
何镇飚
看完乔姆斯基《恐怖主义文化》之后我才发现,大量的中国知识份子对美国的了解比美国知识份子主流多了。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对美国的理解都是通过美国的主流媒体,而且更可怕的是,对此深信不疑。所以,他们成为了比美国知识份子更“热爱”或“理解”美国主流思潮的人群。
而事实是,被誉为“美国知识份子的良知”的乔姆斯基从来没有停止过批评和揭露美国的种种美国“不希望被知晓”的那些部分。乔姆斯基和中国的《美国人权报告(白皮书)》最大的不同在于,虽然都是一样揭露美国的阴暗面,前者是学术研究。
只是一篇序言《公众与国家暴力》就足够人们研究一阵了。“越南战争期间,公众在影响国家政策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虽说这种作用是间接的。”而80年代,同样的因素也阻止了美国对中美洲采取干预行动。“这样一来,里根政府就没能实现肯尼迪-约翰逊时期从国家恐怖主义到直接入侵的政策转变。”
多么一针见血,这本写于1988年的著作,The Culture of Terrorism,所揭示的美国从国家恐怖主义到直接入侵,针对的是60年代的越南和80年代的中美洲,但我们却看到,即使针对伊拉克,乔姆斯基的思想和观点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只不过从2001年起,美国的国家恐怖主义是以反恐的名义。
全书史料翔实,让我很钦佩这个最著名的语言学家,对政治和社会、对媒体和意识形态有如此深刻的观察,也许一个知识分子真的应该勇于承担如此重大的社会责任。
这套丛书也许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最优秀的出版物,我向很多人推荐过,可惜有耐心去拜读一个语言学家上个世纪80年代的非专业著作的人少而又少,此前我家里乔姆斯基的书全部都是原版的语言学著作。我突然发现,正如那些“热爱美国”的国内知识分子一样,我对乔姆斯基又何尝不是误读,或者,我们习惯于把学者当成专家,而忽略了他们的“良知”。感谢乔姆斯基给我们一个更真实更多样的美国。
2006的阅读之一
很懊恼,因为误删除了本BLOG的后台数据库,虽然我备份了资料,但最近写的两篇却找不到了.只能重新写一遍,痛苦。
虽然现在再来评点2006年的阅读有点太晚了,但毕竟还是在我的BLOG里写了。而且那是我最快乐的事情了。
《大众媒介与社会》Mass Media and Society
[英]詹姆斯·库兰,[美]米切尔·古尔维奇 /编
杨击/译
这本书是典型的英式传播研究的著作,更象一本论文集。不过这本论文集的质量很高。道道专门留言评论了这本书,的确,是面广且有一定深度的,按她的话说是“每篇文章都可以写本书”。可惜她的留言和数据库一道不见了。
全书共19篇论文,其中也有香港大学的关于香港回归的论文。
我曾经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德国人马克思会在英国得到知音级的待遇,除了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之外,我觉得英国人的宽容也是个原因。在二战以后,英国人把以“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大不列颠共同体”为竞选宣言的工党送上了台。可能是这个原因,英国的传播学研究始终在多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摇摆和冲突。
本书的前身是著名的《大众传播与社会》,首版于1977年,十几年的再版之后,1991年更名为《大众媒介与社会》,并继续改版。和美国以模型、数学、实证为基础的传播学研究不同,英国的传播学研究更崇尚学理,有经验派和批判理论的特征。这一点应该更适合中国人。
詹姆斯·库兰的太太是中国人,1977年他尝试在教学中开创了媒介课程,在当时的英国领风气之先。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也可以看到新技术的发展痕迹。
OK,写了两遍,谢谢您的阅读。
何镇飚
2007年4月12日
2007年4月8日星期日
突破封锁线
事实上,我是个忠心拥护国家网络安全的学者,只是,对于具体的做法个人觉得有待商榷。
由于太多国内博客供应商的敏感词过滤,使我这个特别不知道到底哪几个字触犯了天条的人特别不能适应。虽然我在BLOGCHINA那里有专栏,可以不受该限制,但为他人提供内容,被莫名的读者指责的确不是我写BLOG的本意。
所以,我另外自己建立了一个WORDPRESS的BLOG,您最好还是记得我的永久域名。
http://www.hezhenbiao.net
而
http://blog.hezhenbiao.net
则是指向我的BLOGGER的。
YEAH~
2007年4月2日星期一
2006级学生今年最喜欢的电视连续剧
1、柯南(28票)
2、武林外传(24票)
3、家有儿女(20票)
4、对不起,我爱你(19票)
5、金枝欲孽(17票)
6、射雕英雄传90版(16票)
7、流星花园(14票)
7、陀枪师姐(14票)
9、人鱼小姐(13票)
10、寻秦记(12票)
10、少年包青天(12票)
共69人参与
03、04、05班
1、神雕侠侣(古天乐、李若彤版)(44票)
2、灌篮高手 (42票)
3、鹿鼎记 (陈小春版)(29票)
4、柯南 (26票)
5、射雕英雄传83版 (21票)
6、浪漫满屋 (19票)
7、康熙王朝 (18票)
8、武林外传 (17票)
9、天龙八部 (15票)
9、冬季恋歌 (15票)
2007年2月22日星期四
春节琐记
今年女儿懂事了许多,也是相对比较轻松的一年。每天早上起来,吃饭,去公园,吃中饭,午休,晚饭,晚间娱乐,休息。日子过得如时钟一般精准。女儿对我们总是先排斥,现在已经很接受了。感觉自己平时关心孩子实在不够。好在过年是我们沟通感情的最好渠道。
前一阵子,女儿入睡前都会想她的回家过年的阿姨,会号啕几分钟,然后才入睡。我和太太开玩笑,真是“擦干眼泪陪你睡”(香水有毒)
有了女儿之后,没有看过一次CCTV的春晚,抽空看几眼小品,觉得STEREOTYPE到了极点,感觉审查制度真是形同虚设,最恶心最无聊的东西都在大年三十的荧屏了。
春节期间抽空看了几本杂志,ROLLINGSTONES的2006最佳作品大部分都没听说过,没发现自己落伍如此之多。
晚上在女儿入睡以后听IPOD,喜欢LATE NIGHT BLUES AND JAZZ,MUSIC,推荐这个PODCASTING。太棒了。
很想念朋友们,到上海没见到SADERA很遗憾,音乐出版社的杨小姐的热情让偶感动,3D已经把我的BLOG的链接改了,可见细心和认真。这个BLOG还来不及细细打理,等回自己家再慢慢耕耘吧。
新年快乐。
2007年2月11日星期日
国家职业资格公关师鉴定将于年内启动
国家职业资格公关师鉴定将于年内启动
[2007年2月10日 宁波] 2月10日,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公关师、高级公关师教材编审会在宁波召开。从会上获悉,《公关师》教材将于年内出版,同时国家职业资格公关师和高级公关师也将启动培训和鉴定工作,向全社会推出。这预示着中国公关行业将完成人才结构上的完善,对行业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国家公共关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郭惠民、国家公共关系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马志斌、《公关师教材》主编纪华强、副主编叶茂康及教材编委会成员参加了评审会。由宁波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银致欢迎词。
郭惠民结合《国家职业标准——公关员(2005年版)》对教材编写提出了总体要求,他谈到:“在内容上,力求体现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指导思想,突出职业培训特色;结构上,要针对公关师职业活动的领域,突出职业培训特色。”
教材主编纪华强就教材的体例、结构和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强调突出公关师和高级公关师作为高级公关人员,需要具备的知识点和技能。
最后编委会委员针对要求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国家职业标准——公关员是由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在公关从业人员中推行的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目的是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高级技术人才职业教育的指导精神,完善公关人才结构,提升行业的专业性和规范性。高级公关师和公关师是公关员职业标准下的最高级别一级和二级,其鉴定工作除了笔试还增加了专家评审的环节。
据公共关系专业委员会提供的数据,公关员职业资格认证工作从2000年开始,6年来通过资格鉴定的有近10万人。
《公关师》教材编审委员会由郑砚农担任主任,副主任有郭惠民担任,主编纪华强,副主编叶茂康,编委:卫五名,王晓辉,来丰,何镇飙,张弛,贺咏光
2007年1月29日星期一
GOOGLE的BLOG服务
新学期快开始了,前一周去慰问了军训的学生,看着他们被晒黑的皮肤,有点心疼,也有点欣慰。孩子们都长大了,做大哥的更应该努力才是。
最近都用writely写博客。中文的可以自动保存,不再担心文字写一般没有了。而且可以保存必要的图片。而英文的更棒,直接可以一键更新BLOG。
2006年9月7日
将梦想坚持到底——2006新生寄语
何镇飚
我的一位外国朋友曾经很诧异于国内大学生报到时与毕业时家长的态度,和国外恰好相反。中国的大学生都是在父母陪伴下兴冲冲地来学校报到,却冷冷清清地独自毕业离开学校。而国外的学生在大学报到时往往没有父母陪伴,但他们的大学毕业典礼却一定会邀请父母参加,因为那才是他们梦想实现的一刻。
在2006级新生入学的时刻,我看着又一批风华正茂的学子走进理工的校园,他们无一不是怀揣着娇嫩而纯洁的梦想。但我同时又在想,他们会邀请自己的父母参加四年后的毕业典礼么?四年后他们的梦想是更加成熟而坚毅,还是早就忘记了入学那一天父母老师们期盼的目光了呢?
大学四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岁月,至少我认为我最值得回忆的青春岁月是留在了我就读四年的本科院校。这段岁月之所以美好,是因为那是梦想发芽、开花的阶段,而梦想的花也许很多年只开一次。在这同样的四年里,有的人坚持着,有的人蹉跎着,有的人迷茫着,有的人奋斗着……
所以,在新生入学的日子里,我最想对你们说的是,不论遇到多么痛苦的挫折,不论现实和理想有多么大的差距,不论梦想的实现有多少艰辛和困苦,永远不要放弃,永远要让父母在你毕业那天有着送你入学那天一样的喜悦和期待,永远要乐观,永远要——
将梦想坚持到底。
2006年9月1日
对富士康一案三大疑问的思考
何镇飚
一、原告可以只起诉记者么?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六条。“因新闻报道或其他作品发生的名誉权纠纷,应根据原告的起诉确定被告。只诉作者的,列作者为被告;只诉新闻出版单位的,列新闻出版单位为被告;对作者和新闻出版单位都提起诉讼的,将作者和新闻出版单位均列为被告,但作者与新闻出版单位为隶属关系,作品系作者履行职务所形成的,只列单位为被告。”根据这一条款,原告可以只诉作者。
富士康一案中,原告就只起诉了记者,因为原告把“记者”视同“作者”。也就是说,原告非常清楚如果把记者和新闻单位一起列为被告,那么由于记者和新闻单位是隶属关系,他只能把单位列为被告,其威慑记者(甚至是全国记者)的作用就无法实现,所以,原告富士康起诉的目的已经不仅是讨回“公道”,也不是仅为了赔偿。从赔偿角度来说,单位比个人更有偿付能力,而是利用了现有法律中的漏洞,直接向记者本人开刀。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作者”真的等于“记者”么?本条中的“作者”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一条对作者的司法解释来认定:“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主持,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其他组织视为作者”。那么被告记者是代表《第一财经》,体现《第一财经》的价值观,《第一财经》才是整个报道活动的组织和主持者,才是“作者”。所以,虽然原告可以起诉“作者”,却不能只起诉“记者”。
二、被告是否侵权?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八条。因撰写、发表批评文章引起的名誉权纠纷,人民法院应根据不同情况处理:文章反映的问题基本真实,没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的,不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1998年8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也进一步指出:“新闻单位对生产者、经营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或者服务质量进行批评、评论,内容基本属实,没有侮辱内容的,不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
新闻媒体获得信息的渠道是有限的,新闻记者采访的手段也是被采访者自愿或主动配合,而无法采取强制性手段来获得信息。因此,记者和媒体得到的事实真相常常也是有限的,“内容基本属实”应当可以成为一项新闻媒体能否免责的原则。如果一篇文章虽然含有不妥当甚至侮辱性言辞或内容,但是其主旨和作者的意图并不是要侮辱、诽谤任何一方,不存在侵犯名誉权的主观故意,这种行为就不构成侵权。
在富士康一案中,记者大量引用了被采访人的观点,其主旨和反映的问题基本真实,就不应当被认为是侵害他人名誉权。
三、 赔偿金额的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指出:因名誉权受到侵害使生产、经营、销售遭受损失予以赔偿的范围和数额,可以按照确因侵权而造成客户退货、解除合同等损失程度来适当确定。那么在富士康一案中,本着“谁起诉、谁举证”的原则,从2006年6月15日《第一财经》上《员工揭富士康血汗工厂黑幕:机器罚你站12小时》一文发表之日起,到7月3日发出诉讼请求,期间的损失是否有三千万之多?而即使有三千万的损失,又如何证明是由于该文章发表造成的呢?
所以法院接受原告方三千万的诉讼请求也非常令人奇怪。
Meeting and Rock
前几天终于完成了暑假前的任务,呵呵。就是看完了5D9的Beatles的DVD,特别棒。
在往IPOD里灌音乐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BEATLES的CD并不多,多的反而是磁带。而自己的ROLLING STONES的CD却非常多。
现在在听的:
音乐让人有坚持下去的力量和勇气。
2006年8月23日
大半个暑假过去了
本来想写一篇关于R1000的网络收音机的,但因为收听的效果始终不是太好。也想写点关于读书的笔记的,无奈读完已经大汗淋漓,似乎没有反思的力量。而假期始终在忙些无所谓的事情,而那些又占据了太多的时间。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呢?似乎是傍晚时分带着女儿在月湖上泛舟,凉风习习,不亦乐乎。
还是买了不少书的,也玩了不少花样,譬如帮妈妈开通了一号双机,譬如开车去蛮远的地方吃海鲜,譬如在俄罗斯画展上其实看到更多的是朋友们青春洋溢的脸庞,不过更象是平淡生活中的涟漪,马上又恢复了平静。
学生依然很多事情,自己的事情似乎越来越不重要了。经常光顾超市,把那里当做放松的地方。
假期还是很生命的,很惬意,也很责任。
2006年8月11日
和昨天说再见
今天应该算是浙江大学新闻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正式成立的日子之一,还是很高兴浙江大学终于有了自己的传媒学院。
今天黄健祥解说的德国对厄瓜多尔的比赛状态似乎特别好,不禁想一个中年男子知道有个女子在默默关注似乎状态也好些,不过还是很喜欢听他的解说,关于“雪藏”和教练的着装,关于德国的胜利和啤酒(虽然罗嗦了点)。CCTV拙劣的照顾广告商的中场节目,国外收费电视台果然是一秒种都不离开球场,养眼镜头不断。
今天还是台湾地区领导人选择电视来回应政治弹劾的日子,可以说是媒介的强大胜利,也可以说是该地区所谓民主的彻底失败。
今天有这么多活动,我们只能和昨天说再见。
祝02的孩子们一路走好。(有空常回家看看,NIT永远是你们的母校,你们的家)
2006年6月21日
近日收碟
午夜不想睡写几张小碟,最近买的
1、Days of open hand,1990,Suzanne Vega
当年我买的磁带,被无数人借,是当年的镉带之一,现在的孩子恐怕不知道什么是镉带了
1 Tired of sleeping 4:22
2 Men in war 4:47
3 Rusted pipe 4:16
4 Book of dreams 3:22
5 Institution green 6:15
6 Those whole girls (run in grace) 3:09
7 Room off the street 3:00
8 Big space 3:48
9 Predictions 4:59
10 Fifty-fifty chance 2:36
11 Pilgrimage 5:10
2、我超级崇拜的Led Zepplin的后续专集
Led Zepplin一直没有重新组织,Jimmy Page 和Robert Plant能合作已经非常不容易,当年自己最喜欢的大碟。
3、Fine Young Cannibals
每个人都会在无意识的时候吟唱几句歌词,我从91年大学入学以来一直喜欢唱的是:“She drives me crazy, Hu, hu,hu…”可惜一直不知道是哪个乐队的什么曲子。终于有一天我看到一部好莱坞的新片里用了这段音乐,我一直等到出字幕,才找到音乐和这个乐队。真的很棒,而能买到正版CD更是不敢想,但奇怪的是,CD贩子怎么看出我压抑的喜悦的呢?卖了我一个高价。
4、Simon And Garfunkel DVD live in New York Central Park
学生时代的歌声,正价DVD,难得收藏。
5、Shogun, DVD box-set
当年美国最流行的小说改变的最流行的电视系列剧,读大学时候一集不拉看过,当时没有任何文字的字幕,这个进口DVD套装,集中了12种文字字幕,惟独没有中文。
另,在NB城市的上空,终于收不到FOX NEWS了,上周还说不去美国也可以看到美国最热的新闻。虽然FOX的新闻太娱乐化,但毕竟是一种存在和研究范本,特记。
2006年6月18日
自制网络收音机
自制网络收音机
何镇飚
这几天忙得有点手足无措了快,居然还请了一天病假,学生的论文看着就火起,好在孩子们都认真,我算真的知道什么叫水平有限了,想想他们也不容易,可能他们这辈子都没写过那么长的文章呢。可是,学术精神是不能有一点的差池的,我觉得自己平和而随便的外表是不是让学生对学术精神难以严肃,如果真是如此,我必须自我反省一下了。好在在答辩临近的日子里,他们似乎一下子就成熟了许多,看他们艳若桃花的年轻面容,想到他们即将离开这个学校去继续自己的人生,真是有些不舍啊,社会那么复杂,人心那么险恶,那些在我这里只学会了纯真的孩子们能一一应付么?
我自我解压的方法就是听音乐,拥有几千张唱片,却还是觉得没有音乐可听。我最喜欢的是听收音机,可是您也知道,在宁波我能听什么样的广播呢?
于是我想买个卫星收音机,听XM,几年前,在一个阔老朋友的车上听过XM,可惜他后来不愿意付卫星广播的收听费了,我先抗议下,印度的XM是全世界最便宜的,只要240元一整年,但您知道中国的费用么?和欧洲一样,每月10美圆。即使是如此昂贵的费用,我也愿意承担。虽然每天听的时间大概也就半个小时最多,但XM太棒了,先不说音色的纯净,光是那些24小时的电台就够你受的。从50年代到80年代,从古典到JAZZ,POP,电台数量可以令人彻底满足。只是我一着忙,带AMAZON买书的时候忘记一起买当下最便宜的卫星收音机了,只要40美圆,简直和白送一样,可没想到一向效率不高的网站居然已经把书在1个小时内寄出了,我有点舍不得邮费了。同时抱怨下,我在EBAY订购的一本词典,已经超出预计时间了,还没到,去信问,杳无音信,查了他们公司记录,并不良好,不禁又担心起来。亚马逊虽然昂贵却比较有保障。
我的另一个小理想是买个网络收音机,用WIFI连接,感觉和收音机一样,电台也是几百个,AOL收购了一些卫星广播XM节目,免费在网络收听,比卫星收音机省却了每月的收听费用。我自己家里三年前就有WIFI网络。只是soundbridge公司的网络收音机太难买了,虽然500只要150美圆,那可是2004年的最佳设计哦。我最喜欢的款式要299美圆,
国内只能买到这款,但我更喜欢下面这款
在我充分了解了网络收音机的特点与特性之后,我忽然发现,我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设备自己做一台性能不亚于以上两款顶级网络收音机的自制网络收音机。我用的是自己的PDA,就是带车载GPS全球定位的那个掌上电脑,然后安装了一个非常棒的网络收音机软件,我用了SD的WIFI卡,因为ASUS的这款PDA居然不支持SD槽卡供电,我只能每次用WIFI都软启动,这点是美中不足。调试了三天,那三天刚好是我非常忙的三天,第四天成功了,当我躺在卧室的床上听美国的60年代电台的音乐时,那些叫不出名字的乐队和曲目,让我忘记了疲惫和辛劳,简直象充了电一样。今天在单位,在一个接触不到任何网络信号的教室,我居然用PDA的蓝牙和自己的手机连接,然后通过手机,收听了10分钟的网络广播,把在场的师声都感动了,呵呵。还有人这么喜欢广播。
昨天晚上在PIZZA HUT,我突然对LP说,我们吃A国食品,看A国电视,读A国杂志,上A国网站,听A国广播,喝A国饮料,开A国销量第一的汽车,我们是全球化的中坚,我们是文化MELT的体验者,但我们是最中国的一代。我们在家里就享用了全球化,还需要出去走么?
2006年6月11日PDA写日志
日子过得越来越繁忙,上周居然还忙里偷闲看完了第一季的Prison break第一季的后面几部,我不喜欢翻译成“越狱”,我喜欢叫它“冲破牢笼”。的确,后来他们要面对的也许不再只是物理的困境,更多的可能是内心的牢笼。
南方公园我并不喜欢,原来想给学生做恶搞教材的,现在看来那是绝对不可能,也是绝对不可以的。
而辛普森一家却是推荐给另外几个朋友的佳作,可惜国内迷阿森的实在太少。
绝望的主妇令人越来越绝望,剧本也不能那么写啊,连黑色幽默都越来越少,我不喜欢能猜到的情节。
在EBAY买的书迟迟没有到,查了那家美国书商的记录,曾经被投宿有顾客没收到书也没退款,旦愿那只是个误会。
本来想给自己买个卫星收音机的,但想想自己那么疯狂地买收音机也算一种病态,也就省下了,还是在国外网站给老婆买点书吧,喜欢卫星XM的朋友,可以在WINAMP中用网络收听,我就是这样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用IPOD听,那才是广播的感觉。用IPOD连了原装的AIWA车载转换器,听音乐的感觉真的比CD强,最近宁波老下雨,几次停车在路边听自己的音乐,感觉真好,当然是一个人,也不那么赶时间的时候,只是机会难得,也就2分钟最多。
上周朋友过生日,大家觥筹交错,畅所欲言,很是开心,补记一下,很久没有买CD了,主要是因为宁波没有好的店家。
昨天半夜把〈魔笛〉的DVD拿出来复习,上周不顾反对买了新的DVD机器,因为家人都希望我买进口的,但我还是支持了一下步步高,因为连续买过多个国产品牌,使用时间都不算长,最近的一个才用了一年就罢工。MOZART真是伟大得一塌糊涂,而这个列文的大都会版也真可爱到家,非常好看,百看不厌。
2006年6月4日
达芬奇密码
电影总体非常不错。我很喜欢,只是怀疑在西方国家会不会遭到宗教势力的反对。如果对基督教、天主教不太了解,特别是对圣杯啊、焚烧女巫啊不太知道的,看起来会吃力点。所以我看走出电影院的大都是迷茫的表情。
今天报纸上登了靠一点钱暴富的股市神话,看来又算是对股市拉动的前兆了,只是对媒介的公信力又是一次破坏和伤害。
2006年5月21日
看超级女声
喜欢那个唱JAZZ的,可惜评委都说“这种音乐”,连爵士乐的名字都不提一下。还有个张姓女生非常好听,似乎是倒数那几组的。也有美女被淘汰,可惜。不过大部分美女都晋级了。
最欣赏那些女生们被淘汰后平和的心态,当然会有眼泪,连评委都把持不住,你如何让小女生们坦然接受。但她们都令人尊敬,据说国内一个白领节目,被淘汰的白领都说不公平,感觉真的不如那些小女生。
节目挺好,虽然不一定是中国最好的电视节目,但绝对是最好的电视品牌之一。
什么时候宁波也有自己的全国性的电视节目品牌啊,可悲的是,有这个理想的,在这个城市里,似乎只有我一个。
2006年5月5日
沉默三步曲
沉默三步曲
何镇飚
一、沉默的大多数
最早知道沉默的大多数,当然是因为王小波,非常喜欢他的《沉默的大多数》,虽然我至今怀疑我买到的是盗版。石头和大米他们知道这本书和王小波似乎比我要早,但我非常喜欢“沉默的大多数”以至于稍作改动就成了我的SOHU ID。
一直以为这个振聋发聩的名词是王先生的独创,不过现在有了几丝怀疑,可惜今天下午没能到宁波图书馆当面问一下李银河先生,相信作为王小波的遗孀加精神伴侣,而且又是王小波去世以后《沉默的大多数》的编辑,一定会给我一个比较满意的答案。
我所知道的最早的以“沉默的大多数”作为书名的,是1971年出版的“The Silenced Majority”,作者是Kirsten Amundsen,书还有个副标题 “Women and American Democracy”,Prentice-Hill 公司把这本书收在 “Political Science” 系列当中。作为研究美国妇女、女权和民主的著作,经常被拿来引用,奇怪的是这本书似乎没有再版,印数也非常有限,所以我家的这本也弥足珍贵。封面设计非常具有冲击力,可惜我google半天都没有找到,看来的确读过的人不多,有时间拍上来给大家看。
全书正文分8个部分,可能涉及太多敏感的字词,还是用原文,顺便练习打字
1, The American Woman
2, On Her Own
3, Institutional Sexism
4, Power and the American Woman
5, Power’s Other Faces
6, The Ideology of Sexism
7, Democracy and other Victims
8, The liberated Society
全书第一章的第一段,还是练习翻译一下
“美国妇女有着类似的相似形象。我们获知这个形象是通过私人笑话和公共评论,通过流行杂志和每日报刊,通过好莱坞喜剧和电视系列剧。我们获知这个形象,最主要是来自广告,通过媒介和其他多种形式(的广告)。”
虽然我在广告学概论的教学中也向学生介绍过广告与性别的有关内容,但毕竟没有(也不敢,似乎也不必)这么深刻,然而作者的深度研究还是使我受益匪浅。希望国内的女性传播的研究者,也能从意*识*形态和民*主角度进行探索,使女性不再只是“沉默的大多数”。
二、在话语与沉默之间
去年除了梳理传播学的发展历史,并且逐一阅读前施拉姆时代的那些大师的原文著作以外,就是认真学习了下非洲的传播现状,虽然用当下时髦的话说,就是“发展传播学”。
书名叫:Between Speech and Silence
副标题:仇恨言论,色*情与新南非,
该项目是自由表达研究机构和新南非研究机构共同开展的研究的成果,甚至得到了当时的南非总统曼德拉支持。国际社会也非常重视。
所谓的仇恨言论是指那些带有侮辱性的、挑衅性的,能引起暴力的演说或言辞,在南非这个种族矛盾突出的国度,对仇恨言论的重视格外引人关注。
至于色*情,有儿童保护的角度,也有妇女地位研究的角度。
该书的主编Jane Duncan认为,言论与沉默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在新南非的建设中,他们组织了志愿者,打破沉默,开始了南非的重建活动。包括示*威性质的活动敦促政府采取行动反对色*情业,等等。
该书出版于1996年,集合了多位当时的学者和研究者的成果,可惜发行量一样非常少,在google 同样没有封面图片和搜索,好在比前一本书好的地方是在amozon可以找到书,但没有封面照片,同样等待及时补充吧。
三、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比前两部沉默作品要著名得多,但我估计看过纽曼原文的估计非常少,好在我终于买到了可能是唯一的中文版本,远流出的《民意——沉默螺旋的发现之旅》是诺利纽曼本人修订的第三个版本,更加生动和深刻。作为最著名的女传播学者,纽曼的文笔出人意料的犀利和深刻,而且感性,我非常喜欢。
翻译是翁秀琪,台湾用他(她)的教科书最多,我也获赠一本,篇章结构写得很适合低年纪大学生阅读。
《民意:沉默螺旋的发现之旅》的翻译非常好,可惜无法推广。只能把其中内容精简以后传授给学生,不过最令人沮丧的就是,辛苦工作之后,学生未必明白老师在说些什么?
民调已经成为媒介介入民主与政治生活的方式和手段之一,人民大学的喻国明教授很早就涉猎于此,他最新出的《民意》我也在上海买到,可以对照阅读。当然,还少不了的是李普曼的经典《公众舆论》(上海社科版中文译名),不过这就不是“沉默三步曲”了。这几篇整理以后以全文形式再组装一遍,呵呵。敬请期待。
2006年5月1日至4日
你可知“谷歌”不是我真姓?
不过,我作为“老大”其实也是有老大的,这个老大让她也非常信服,她知道我几乎并不服什么人,从小内心的心高气傲和外表的谦虚谨慎是我的双重性格。
我唯一的老大就是“google”。从2001年开始接触google,应该也有不短的时间了,经常对太太开闺房玩笑“平生独服google”。
去年黄小邪来甬,她先生是我中学同学,他的工作地点,“就在google对面”。我觉得google永远干净的首页,和层出不穷的“mars.google”、“book.google”、“scholar.google”是人类利用IT突破想象力极限的象征和最好注脚。
对google的喜欢已经到了收集所有google产品的地步,也推荐并鼓励学生使用google。
但遗憾的是,最近发现google的中文名字居然叫“谷歌”(http://www.googlechinablog.com/2006/04/blog-post_14.html),似乎灵感还来自梵高的名画。不过我要在这里代表海峡这边的朋友抱怨一句,我们大陆这边是翻译成“梵高”而不是台湾同胞的“梵谷”的,所以,您的“谷歌”(如果“谷”来自“梵谷”的话)实在无法让我想到梵高。
另外说了,每个使用google的网友心中都有对google的爱称呼,譬如我的爱称就是老大。别人叫我老大,可我心中的老大只有一个,就是google。
而谷歌,会有人喜欢的,庸俗而不知所云的文学气息,一看就是伪文学青年的手笔,这种浅薄的名称,怎配得上我的老大。
想到闻一多的诗歌,改动一下。
你可知谷歌不是我真姓,我认识你太久了朋友。
他们侮辱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名字。
叫我的乳名,叫我一声
2006年4月17日
他们终于明白
星期四晚上是广告学专业的学生座谈,前一天晚上是新闻学专业。就在广告学的会议上,我突然非常感动。
大一的问题,大二的都抢着回答,大二的问题,大三的都认真回答。我忽然觉得自己真多余,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认知已经超越了我自己的预计。
最难得的是,03广告的孩子说自己后悔当初没有认真学习理论课程。大一大二的时候只想学操作和技术,等真的学了操作才知道真正深邃的还是理论。我很高兴,因为只有知道一个学科有价值,自己愿意去钻研,学习才是快乐和有意义的。不论是技术的,还是理论的,每个人都不同,都应该自主地去学习。老师教的只有途径和方法,至于内容,存于一心。
那个晚上,我觉得做老师的付出并没有白费,因为他们终于明白。
2006年4月15日
2005的阅读
2005的阅读
10、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 (Communication as Culture)
作者:James W. Carey
华夏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关于媒介、社会与文化,国内相关的著作并不多,这套由
9、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2003年12月第一版
作者:凯尔纳,清华大学出版社
入围理由:作者对美国媒介入木三分的刻画非常值得一读。
这本2003年的书,我是今年才读到的。购于上海,在回宁波的班车上一口气读完,因为涉及内容比较广,而刚好都是我经历过的。当年我就是看CNN的直播了解到这场世纪审判的,辛普森在《裸枪》系列中的表现还正好是我2005看碟的内容之一。而对于乔丹,虽然要求有点过高,但作者的正义感和非主流的态度,都很值得肯定。
8、大众传媒法(第十三版)
作者:唐·R·彭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
2004年,我成为“法律与传媒分院”的一员,两个学科,三个专业的老师和学生有了更多的交流。在第一次论文交流会上,我们惊讶地发现,法学论文几乎都是说明性的,更加坚定了新闻系老师对法学的“不争论”。但我内心始终认为,法律必须被尊重,特别是传播媒介。2005年阅读了一系列的有关媒介法律的文字,这是我2004阅读的延续。我个人最喜欢还是清华的那套《美国大众传播法:判例评析》,只要几个案子判下来,对于媒介法律就不会有什么畏惧,总体的法律精神把握就可以了。而彭伯的这本名著,是美国最权威的媒介法教材。媒介法不是单一的法律文件,世界上还没有任何国家制定过一部规范媒介活动中一切社会关系的法律或法典。所以,阅读的快感也在于,涉及范围之广,从宪法第一修正案,到诽谤,从公众人物私性人物,到广告和版权,媒介相关的法律问题几乎都触及了,虽然并不适用于国内,但不少“精神”值得借鉴,至少以法制约束和保护新闻活动,是可预见的规范。
7、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美]新闻自由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是美国一个名叫新闻自由委员会或哈钦斯委员会的团体发表的著名报告,报告的主题是回答“新闻自由是否处在危险之中?”该委员会的回答是“是的”。这个报告后来成为媒介责任论的开山之作,除了新闻自由,还有新闻责任。不过该委员会也有个小毛病,没有一个成员是新闻或传播的教授,全部是其他学科的,因为新闻传播领域的权威居然当年没有愿意参加的。我在学生时代就读过这本书,不过中文版却是最近才出现的(2004年8月),展江先生领导的翻译小组基本做到了信达雅,至少为国内的学生和学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推荐给学生,但似乎感兴趣的不多。
6、麦克卢汉书简
其实这本书是我05年感觉最有收获的一本,看我喜欢的人的信感觉比看传记舒服多了,毕竟写信是人类文明的轨迹之一。麦克卢汉书简是研究麦克卢汉的重要途径,因为麦克卢汉的言论很特别,他的作品中的许多表达需要其他文字的注释,而他的书信(如果有日记那么更好)就是对他的思想轨迹的很好说明。
5、人类传播史
施拉姆的作品,也是他最后的作品,从台湾远流书店购得,当前有蛮多的传播史看着象人类文明史,大概就是受这本书的影响。不太好评论什么,首先就是能把传播的历史梳理出来就特别不容易,其次,能把人类的发展与传播的发展结合起来,并且揭示内在规律更是居功至伟。
4、在话语与沉默之间
去年除了梳理传播学的发展历史,并且逐一阅读前施拉姆时代的那些大师的原文著作以外,就是认真学习了下非洲的传播现状,虽然用当下时髦的话说,就是“发展传播学”。这本书名叫:Between Speech and Silence,副标题:仇恨言论,色*情与新南非,该项目是自由表达研究机构和新南非研究机构共同开展的研究的成果,甚至得到了当时的南非总统曼德拉支持。国际社会也非常重视。
所谓的仇恨言论是指那些带有侮辱性的、挑衅性的,能引起暴力的演说或言辞,在南非这个种族矛盾突出的国度,对仇恨言论的重视格外引人关注。至于色*情,有儿童保护的角度,也有妇女地位研究的角度。该书的主编Jane Duncan认为,言论与沉默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在新南非的建设中,他们组织了志愿者,打破沉默,开始了南非的重建活动。包括示*威性质的活动敦促政府采取行动反对色*情业,等等。
该书出版于1996年,集合了多位当时的学者和研究者的成果,可惜发行量一样非常少,在google 同样没有封面图片和搜索,好在比前一本书好的地方是在amozon可以找到书。
3、The Medium is the massage,媒介既按摩
从亚马逊买的好书,至少了结了国内关于媒介是按摩还是媒介是信息的一段冤案,具体内容可见我的已发表论文。
2、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对印度两村庄的民族志调查,kirk Johnson
如果想了解功能理论与田野调查,民族志与社区,这本报告显然是最好的读物之一。
1、On the Pragmatics of Communication
第一次真正阅读英文版的哈贝马斯的著作,虽然已经比晦涩的德文版好多了。国内关于哈氏的大部分著作都是翻译自英文版。这是哈贝马斯的早期著作,很多人忽视了他的语言学背景和身份。这本书中汇集了从1976到1996年的关于传播语用的论文共10篇。有些在其他著作中提及或发表。
2006年2月25日——3月25日
2007年1月26日星期五
2006第一贴
2006第一帖
回首已经过去的2005其实是很值得怀念的一年。
1995年我大学本科毕业,从北京回到宁波,开始有了“新音乐教室”,自己的生活再一次固定在这个城市。转眼就是十年。大米和大马结婚了,小刘回到了北京,道道出国又回来就象从未离开,是不是她在奉化某个角落拍了几张照片骗我们的?学军的头发还那么短,2年的时间只让我们觉得惭愧,看到周周的音乐活动,觉得十年其实只是一瞬间。
2005年,宁波的广告公司几乎全面亏损,包括车载和商场的平板液晶新媒体都没能拯救市场,更不用说报纸和电视,在房产市场没有更多营销经费的前提下,车市的走红勉强维持着虚假的繁荣。我反复推荐的播客市场一直没有人关注,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用RSS听自己喜欢的LOCAL节目。
东南商报评选了形象代言人,宁波电视台开始了业余主持人选拔,媒体终于离大众更近了,来发讲啥西和阿国电影带动了新一轮的方言热潮,不知道形式的走红会不会带来内容的进步,不论是宁波电视台的双五佳还是电台的十佳栏目,都让我觉得宁波的媒体步子太小,钱太少,胆子太小,人才太少。
金报的老总和商报的老总在同一个月易人,一个去了上海,一个回了四川。日报集团的记者和编辑们终于去了美国,晚报星期六终于变来又变回去。在一个永远缺乏内容的城市里,我们寻找着被忽略的乐趣。DM迟迟没有登上舞台,所以星期三的命运也可想而知。
搬进了新的房子,开上了新的汽车,可内心并没有因此而充实起来,第一届学生毕业,想好好和他们说说话,却只看见他们迫不及待地奔向更遥远的未来。好书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少,好在还会放纵一下自己,饕餮成了新的习惯,既然精神无法满足,就别在物质上亏待了自己。继续买新的收音机、电子产品和CD、DVD,最喜欢的剧集是“绝望的主妇”,在FRIENDS之后,没有了更释怀的笑声。把CD机听坏,却没时间去修理,音乐终于越走越远,在车里听唱片的时间超过在书房。
郑勇终于转业,陈勇终于“失业”,好在晋升了更好的岗位,但宁波的新闻周刊终于一片空白。螃蟹的照片就如村长的书,与日俱增,最喜欢看周萍的文字,觉得时光真是不可逆转。我最想排的那出戏还在我的心里,看着女儿日日长大,才知道岁月也不是没有给我馈赠。即使前辈百竹老师也在开创新的生活,后生如我又怎能举步不前,就算石头拼命追赶,也要和李好小朋友们一起与时俱进。
2005有太多遗憾,好在还有2006,还有年复一年,虽然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但只要希望还在,前进的脚步永远充满活力。
2006年1月19日
2005最佳IT产品
PCWORLD一年一度的年度产品揭晓了。
传播媒介类网站只有纽约时报一家获奖。
我喜欢的IPOD PHOTO,还有GMAIL都得奖了,还挺高兴的。不知不觉就到了年底盘点的时刻了。
年度大奖授予了
Mozilla Firefox
WEB BROWSER (Free) Let the browser wars begin anew: This open-source program is streamlined, customizable, and just plain better. No wonder it has attracted millions of users in just a few months. Is it merely a coincidence that Microsoft finally plans to give the aging Internet Explorer the major overhaul it has needed for years?
其实火狐狸我04年就开始用了呢
关于2005年度100产品,可见:
得奖兼见恩师
石老师周五发短信给我说在锦江大酒店,我还以为是锦江之星,但那么小的地方怎么可能办讲座呢?今天上午零点,他告诉我是在金港大酒店,而在宁波话里,这两个词的发音是一样的。老师说,“系方言之误”。
星期五得到了学生颁发的“非官方”奖,非常荣幸。其实我挺在乎学生在网络上自发投票设的奖,越是非官方,往往越是客观公正,我很珍惜。很自豪到说一句,这个奖评选两次,偶是唯一两次都当选的老师。不过还是要强调,是学生网站的非官方评选。
这次居然有水晶奖杯,上次是一朵白玫瑰啊。不论奖品是什么,我都象感谢我的老师一样,感谢学生们的支持和理解。
2005年12月3日
十月十一月海外购书全部到齐
买国外二手书最大的好处不是便宜,而是书中有大量的笔记和注释,有时间拍照上来,有些还点明了该段落可以参考哪些书,有些则蛮搞笑的,看来看这些书的人还真不大简单呢。
之前买的是1964年版的《Understanding Media》是麦克卢汉的,其实是MACHILL公司的早期版本,非常珍贵。我在多个版本中选择拍卖了这本,也荣幸买到。这本书收藏流传有序,几乎每个收藏者都有签名,有一位居然还在其中夹了张卡片,第一句就是“thank you”感谢我们读这本书,使我想起以前看的故事说有作者因为自己书没人看就在其中夹了百万美圆的支票的故事,想来也未必如以为的那么荒诞。书中有价值的铅笔注释更多,也更生动,看来对麦克卢汉的研究国外还是做的很到位的。
海外购书最慢和最麻烦的就是从台湾省购买。去年夏天去台湾,买了7万新台币的书,几乎花完半年积蓄,而且全部是专业书,只有自己看了偷着乐。但几套丛书并没有买齐,于是从网上订购了一批台译书籍,偶不得不佩服他们的翻译。我买了英文版,大陆翻译版,但还是忍不住想看看台译版,虽然未必都是精品,但往往能给我不同的理解角度,甚至于有完全两回事的翻译,更让我对原著的理解加深不少,就好比是两个不同的翻译在彼此吵架,到底什么意思,让读者不得不钻研个明白。那批书是很早就买了的,用美圆结汇,海峡对面也蛮早就打包好了,因为买得很多(八本,都比较贵),还免费送了我三本书(太奇怪了)一本是介绍IBM的算财经吧,一本是生活的有点女性读物的感觉,一本是小说《私奔》,还有一本《知识份子》留言本,就是空白便笺,做的比较精美,名字也诱人。(之所以把赠书写出是怕有关部门以为是什么不好的书,呵呵)很大的一包。从我付款,到打包出书只花了3天,但路上居然走了整整两个月,简直不可思议。美国的书都只要7-10天就到,因此我呼吁“三通“绝对是最积极的一个。
2005年11月25日
2007年1月25日星期四
宁波大剧院听BACH之咸祥的马有有
*****************************************************************
在宁波大剧院听BACH之 咸祥的马有有
晚上接到3D的电话,说青年旅社有活动,看电影《莫扎特》,完了顺便玩杀人。活动前是在鼓楼的香辣居吃饭,他在电话里特别说明鄞州区咸祥镇文化站的马有有也要来。我和马没见过几次,印象中是个带点天真和几分沧桑的中年男子。
晚餐一如既往地在3D他们猛辣的水煮肉片中开始,大家高谈阔论,惟独马有有在低头喝酒,不时地微笑一下,表示礼貌。我认识他大概5年的样子,接触不多,也不算深交,他一直带着副深色镜框的眼镜,笑眯眯和善的样子,因为就坐在他的旁边,我大致打听了他的一些情况,看上去只有四十出头的他,其实是1955年生于鄞州区(时称鄞县)咸祥镇,父亲是当地的文工团演出队长,马有有从小接触艺术,但并没有机会学习任何乐器,只是喜欢文学,1986年从宁波师院成人教育学院中文系大专毕业,先在宁波市文联工作,由于政治素质不高,90年代起就一直在咸祥文化站,当了近7年的文化站副站长,与妻子育有一对儿女。
喝了点酒加上还有些熟识,我们的话多了起来,我说你的名字好有趣,他说他爷爷希望他“有吃有穿”就可以了。爷爷是当地的富农,留给父亲几间房屋和少量土地,解放后就都交给国家了,但这些曾经的财产还是使马有有的父亲在他十五岁上就去世了,是姑姑把他带入成年。
3D突然对马有有说,“马老师,您很久没写诗了吧。我读了您80年代的作品,真太棒了。”村长也跟着说:“是啊,我上次去北京参加诗会把你的诗给他们念了,很多人感兴趣呢。” 马有有不符合年龄地腼腆了一下,说自己早就不写了,很久以前的事了。“因为我戒烟了,”他说,“两个小孩都要读书,现在大学的价钱大家也是晓得的。”“戒烟和写诗有关系么”我问。“我以前都是写在香烟壳子背面的,现在没地方写了。”他的回答居然让我想到了费穆和王家卫。正说着,他的小灵通响了,他迟疑了一下,看了下号码,接了。“周局,……,好的。是啊,和朋友在宁波吃饭。 ……估计没那么快,我争取吧。……好的,明天我去你办公室吧。”
大家吃完就去青年旅社看电影,其实是投影播放的DVD片。在一群青年中间,微胖的老马显得惹人注目。他坐在最后一排,慢慢地喝着龙井。我因为不胜酒力,加上是看过多次的电影,睡着了。也不知过了多少时候,我在迷糊中醒来,电影已经快进入尾声,几对青年们或卧或拥,只有马有有还端坐在那里,通过屏幕的反光,我看到他的眼镜片在莫扎特的安魂曲中闪闪发亮。
(MYY祖籍宁波,前天在MYY故乡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偶们当地ZF送给他的礼物是他父亲当年在咸祥的地契和房契,M还见到了他的姑姑。我突发奇想,如果M的父亲没有去法国,M一定不会是今天的样子,如果他一直在宁波,他是不是就可能是我们身边的某个人呢?)
************************************************************
“马友友1955年生于法国巴黎,4岁起由父亲启蒙学习大提琴,并和家人迁居纽约。之后于茱丽亚音乐院师事李纳德-罗斯(Leonard Rose)。1976年,他从哈佛大学毕业,取得人类学学位,为他开启传统音乐院教育外的另一扇窗。马友友与妻子育有一对儿女。
目前马友友使用两把的乐器分別为1733年制Montagnana大提琴及1712年制Davidoff Stradivarius大提琴。”(转自新浪)
2005年11月11日,著名大提琴家马友友在宁波大剧院举行了独奏音乐会。当马友友出现在舞台上时,全场的掌声足足持续了一分钟,他的宁波话开场白“阿拉是宁波人”让掌声再次响起。马友友说,一个人在台上有点孤独,但看到坐在那么美丽的剧院里的观众,感觉很舒服。他在宁波找到家族的根,而巴赫是他音乐的根。从4岁开始,他已经拉了46年巴赫。他演奏的巴赫三套组曲,分别表达了快乐、悲伤和庆祝。(转自宁波网)
推荐劳子给大家
劳子是我的学生,目前还是,总有一天不再是了。
刚刚看他的BLOG,不知道为什么,很感动。不是一般的感动。看他写的十一月的萧邦,比音乐本身更打动我。那种青春的气息,想起了自己写音乐评论的大学年代。但自己当年似乎更激动,却并没有这么高的文字水平,那份激情甚至延续到做DJ,但延续不到现在写BLOG。
而另一篇关于宗教与新闻自由(也许我误读了)的文字,更让我惊叹他的学术素养。而关于香港电影那篇又让我惭愧,毕竟买书是种昂贵的奢侈,对他们来说,而我还延缓了他的课题评审报告,真是抱歉。
真希望我的学生都开心,有才华没才华都开心。
更希望有才华的更开心,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又岂是我辈所能参透。
十一月的CHOPIN地址
10月的最后一天(万圣节快乐)
今年的GOOGLE万圣节(中文网站看不到,大概越来越地区化了吧)
是不是和02年的比较象?
2002年的
2004年的
2003年的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似乎没有被用过的,但我喜欢的小魔鬼,呵呵,挺可爱的。
2005年10月31日
听复旦女生唱歌
周四到复旦,周围的环境变化很大。两天内买书几十公斤,收获不少。当天晚上去拜访恩师,居然还在学校。已经快11点了,还和当年指导我毕业论文一样在学校工作到这么晚,很是感动。于是在深夜的复旦校园漫步,看到两个女生在自行车上,远远而来,混杂在回宿舍的人流中。
那一幕,我在我供职的大学校园也常看到,似乎也是折叠自行车,时下比较流行的。一个女生骑着,另一个女生站在后座上,两个女生高声唱着歌曲,快速地在校园穿行,很普通的校园风景。
但她们唱的歌,如大棒,如匕首,使我几乎不能站立,激动的心情无法表达。而后让我深深为自己的母校而骄傲。
她们高唱的是:
“My Gril, my girl, don't lie to me, tell me where didi you……”
2005年10月30日
记忆中的昨天
因为搬家整书、碟和磁带。
发现自己有蛮多喜欢的磁带,连LP也说当年比现在“有追求、有理想”。的确,自己藏的CD有些质量还不如当年的磁带。但磁带还是放进了书房比较不容易取到的角落,大概300多盒,500盒不到的样子。很随机地拍了最后放进去的几盘磁带,并没有刻意准备,有打口的,有原版的。那时候进口磁带大概也要几十块钱一盒呢。要有段时间不听了,可还在我的书房里陪伴着我。
另外找到当年的剧社演出戏折子一份,非常高兴。当年的节目单。
时间是1994年夏天,我作为剧社社长的最后一次戏剧演出。
2005年10月23日
读书周报 之一
Weekly Reading Report 读书周报 之一
首先要感谢黄百竹老师,那天在天妃后宫吃饭的时候出了个很好的题目。就是把我看的原版书作一下梳理,然后把主要内容写在BLOG里。真的是非常感谢,那一瞬间,我感觉象是一道闪电,呵呵,照亮了偶博客的天空。
不过我马上发现了一个问题,我看英文书和中文书绝对不同。我看中文书的时候,脑子里时刻在评论,哪里写得好,哪里写得不好。看完了,几乎读书笔记也有了。而看英文书不同,看的时候,时刻在翻译,在理解,在琢磨,而丝毫没有评价或批判的余地。所以看完,只是知道了而已。再就是下次写论文,在第几页有相关的内容。所以,真要写点东西似乎并不容易。
但因为不容易,所以才有乐趣。而且对自己的阅读也是种梳理,再次感谢朋友们的指点和黄老师的命题作文。
那么,呵呵。今天第一本书,偶隆重推出一本辞典。抱歉啊!但非常重要。国内似乎少有这类基本的工具书。
James Waston and Anne Hill的这本词典出过多个版本,这个第六版应该是最新的。可惜GOOGLE对图片进行保护了,否则我们还能看到更多的书籍图片。这本书的初版是1984年,最新的第六版是2003年。在任何的学科里,定义并不是最关键的,但却是非常重要的。而新闻传播学,定义的混乱更加严重,说得通俗点,我们到底在研究什么东西,大概自己也说不明白吧。
2004年,新华出版社翻译出版了Key concepts in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Studies《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辞典》的第二版,书是1994年的书。但我发现,很多概念,并不值得推荐。例如,以最常用的“媒介”来看Media/Medium(复数/单数),在这本书里的定义是:一般来说,媒介是一种能使传播活动得以发生的中介性公共机构。具体点说,媒介就是拓展传播渠道、扩大传播范围或提高传播速度的一项科技发展。广义上讲的说话、写作、姿势、表情、服饰、表演与舞蹈等,都可以被视为传播的媒介。(P161-162)
而在偶推荐的这本书里,对medium的定义就是这样的:(p177) The physical or technical means of converting a communication message into a signal capable of being transmitted along a given channel. …… John Fiske in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 divide media into three Categories,……
偶尝试着用中文表达就是:(媒介)能够把传播信息转换为可以通过给定的渠道传输的信号的某种物理或技术手段。(再一次感受到,看懂和翻译出来是两回事,如果想翻译好就更难。再来:“媒介是这样一种物理或技术手段,能够把传播信息转换为可以通过给定的渠道传输的信号。”)这个定义显然更简单明了也更贴近传媒本质。但请各位注意,在省略号后面的部分更重要,“John Fiske在他的1982年的《传播研究概论》一书中,把媒介分为三类:(1)表述性媒介,声音、面部表情、口语、姿势,这类媒介就是传播者本身。(2)代表性媒介,书籍、绘画、照片等,运用了文化和美学的转换来重建文本,独立于传播者,是传播的“工具”。(3)机械性媒介,电话、广播、电视、电影等,他们是媒介1和2转换者。(因篇幅关系,部分英文未列出)。
这个定义非常完善,值得注意的是,把媒介分为三类的John Fiske,就是我前面批评过的新华出版社翻译出版的《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辞典》的作者。奇怪吧,他1982年如此具有先锋意识的观点,在翻译过程中居然没有了。而在英文版的别人的著作中,反而写得清清楚楚。而且一个定义,能大段引用别人的观点,更显示了这本辞典的权威和大度。
2007年1月23日星期二
也谈TO WP
何镇飚
读到陈勇兄BLOG中的美文“夜读偶记”(http://www.blogcn.com/User9/chengyong/index.html)中关于余光中与李敖的译诗,非常感慨,也很喜欢。把原诗录下:
余光中譯的
我生命的一部分已隨你而消亡;
因為在我心裡那人物的林中,
一棵樹飄零於冬日的寒風,
再不能披上它嫩綠的春裝。
教堂、爐邊、郊路和灣港,
都喪失些許往日的溫情;
另一個,就如我願意,也無法追尋,
在一日之內我白髮加長。
但是我仍然在記憶裏珍藏
你仁慈的天性,你輕鬆的童心,
和你那可愛的,可敬的親祥;
這一些曾屬於我,便充實了我的生命。
我不能分辨那一份較巨 ——
是我保留住你的,還是你帶走我的。
李敖改余光中譯的
冬風掃葉時節,一樹蕭條如洗,
綠裝已卸,卸在我心裏。
我生命的一部份,已消亡
隨著你。
教堂、爐邊、郊路、和港灣,
情味都今非昔比。
雖有餘情,也難追尋,
一日之間,我不知老了幾許?
你天性的善良、慈愛和輕快,
曾屬於我,跟我一起。
我不知道那一部份多,——
是你帶走的我,
還是我留下的你。
这首诗歌的作者是George Santayana。今天给学生上“公共关系学”(Cutlips版,明安香译,华夏出版社)居然第四章的卷首语就是此公的。“那些不能记住过去的人,注定要重复过去。——乔治· 桑塔亚娜”给翻译成了个女名,我个人更能接受的译名是“乔治•桑塔耶纳”。而他的这句名言,民间流传更广的翻译是:“不能记住历史的人,肯定会重蹈覆辙。”
从学术角度看,桑塔耶纳代表性著作是《美感》,核心观点认为,人们认为美好的东西总是相对长久的。书中他还用专章讨论了怪诞,显示了对于怪诞有独到的了解。基于他的美学理念,他不认为怪诞是胡拼乱凑,妄诞不稽,相反他认为怪诞是一种创造, “这种效果的真正优点,正如一切虚构的优点那样,在于重新创造,造成一件自然所没有但想必可以产生的新事物。我们称这些创造是滑稽和怪诞的。因为我们认为它们背离了自然的可能性,而不是背离了内在的可能性。然而,正是内在的可能性构成这些创造的真正魅力。…… 正如出色的机智是新的真理,出色的怪诞也是新的美。”(《美感》,谬灵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p175-176) 怪诞的外在虽然有形非形,混乱不清,仿佛畸形,然而,只要这种淆乱并非绝对,而且在形象奇异中,我们依稀感到它内在的统一和性格。那么,它并不是不可思议和毫无价值的。他将滑稽与怪诞相提并论,认为在品质上怪诞与滑稽、幽默相近,“类似幽默的某些东西出现在造型艺术上,我们就称之为怪诞”,“怪诞与滑稽是十分近似的。” (同上,p176) 在内容的表达上是属一种创新,在给人的接受感觉上是类似滑稽与幽默。
桑塔耶纳1863年12月16日,出生于西班牙马德里。桑塔耶纳一生的经历比较简单,在西班牙8年,在美国波士顿40年,在欧洲又40年。1952年9月26日逝世。曾担任哈佛大学教授等职务,是个在美学、哲学等方面均有建树的教授型诗人(是不是解释得太土点了,呵呵)
回到《给WP》中来,这部作品是组诗,十四行诗的组诗,共四首。为了便于分析,把原文一并录在下面。
1 Calm was the sea to which your course you kept,
2 Oh, how much calmer than all southern seas!
3 Many your nameless mates, whom the keen breeze
4 Wafted from mothers that of old have wept.
5 All souls of children taken as they slept
6 Are your companions, partners of your ease,
7 And the green souls of all these autumn trees
8 Are with you through the silent spaces swept.
9 Your virgin body gave its gentle breath
10 Untainted to the gods. Why should we grieve,
11 But that we merit not your holy death?
12 We shall not loiter long, your friends and I;
13 Living you made it goodlier to live,
14 Dead you will make it easier to die.
II
15 With you a part of me hath passed away;
16 For in the peopled forest of my mind
17 A tree made leafless by this wintry wind
18 Shall never don again its green array.
19 Chapel and fireside, country road and bay,
20 Have something of their friendliness resigned;
21 Another, if I would, I could not find,
22 And I am grown much older in a day.
23 But yet I treasure in my memory
24 Your gift of charity, your mellow ease,
25 And the dear honour of your amity;
26 For these once mine, my life is rich with these.
27 And I scarce know which part may greater be,--
28 What I keep of you, or you rob of me.
III
29 Your bark lies anchored in the peaceful bight
30 Until a kinder wind unfurl her sail;
31 Your docile spirit, wingèd by this gale,
32 Hath at the dawning fled into the light.
33 And I half know why heaven deemed it right
34 Your youth, and this my joy in youth, should fail;
35 God hath them still, for ever they avail,
36 Eternity hath borrowed that delight.
37 For long ago I taught my thoughts to run
38 Where all the great things live that lived of yore,
39 And in eternal quiet float and soar;
40 There all my loves are gathered into one,
41 Where change is not, nor parting any more,
42 Nor revolution of the moon and sun.
IV
43 In my deep heart these chimes would still have rung
44 To toll your passing, had you not been dead;
45 For time a sadder mask than death may spread
46 Over the face that ever should be young.
47 The bough that falls with all its trophies hung
48 Falls not too soon, but lays its flower-crowned head
49 Most royal in the dust, with no leaf shed
50 Unhallowed or unchiselled or unsung.
51 And though the after world will never hear
52 The happy name of one so gently true,
53 Nor chronicles write large this fatal year,
54 Yet we who loved you, though we be but few,
55 Keep you in whatsoe'er is good, and rear
56 In our weak virtues monuments to you
从中可以看出,余光中翻译的是第二首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谁是WP。在西方文学界,一般认为WP是Warwick Potter的缩写,他是桑塔耶纳的好友,于1893年在一次沉船事故中去世。桑塔耶纳的给WP组诗,正是发表于1896年出版的他的诗集《Sonnets and Other Verses 十四行诗和诗篇》之中,由New York: Stone and Kimball 纽约:石头和金波出版社(呵呵,玩译的)出版。一般也把1896年作为这首TO WP的发表时间。所以我们可以知道,这是首掉念亡友的十四行诗。
十四行诗是讲究韵律的,一般是4-4-4-2,韵脚往往是abba-cddc-effe-gg,也有押头韵的,莎士比亚就有许多赠友人的脍炙人口的十四行诗(sonnet,港台地区还翻译为“商籁”颇有些味道的)。
从全篇的翻译来看,余的翻译很符合十四行诗的翻译要求,中文也是十四行,基本遵循ABBA的脚韵,而李译却硬是翻译成了十三行,也许是有意为之,但形式上必然失分。我个人以为,李敖之所以要翻译这首诗,用意很明显,就是挑战余光中。也幸亏有这类狂人,才使生活和文学相映成趣
下面我们来解剖一下,先声明,笔者无论诗歌还是翻译水平都非常有限,写作本文只是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兼和友人。
英文原诗 | 余译 | 李译 | 何评 | |
1 | With you a part of me hath passed away; | 我生命的一部分已隨你而消亡; | 冬風掃葉時節,一樹蕭條如洗, | 李译比较符合中文诗歌的习惯—由景及人,而余的比较尊重原著。 |
3 | A tree made leafless by this wintry wind | 一棵樹飄零於冬日的寒風, | Array这个词是名词,有整齐排列的意思。余为了押韵,翻得有点“硬”,李的倒装就生动许多。 | |
5 | Chapel and fireside, country road and bay, | 教堂、爐邊、郊路和灣港, | 教堂、爐邊、郊路、和港灣, | 李的自然些,但李对their的理解不如余的丰富。Their也还可指教堂等。李太局外了。 |
7 | Another, if I would, I could not find, | 另一個,就如我願意,也無法追尋, | 雖有餘情,也難追尋, | Another作形容词是“另一个”,但做介词却有“同类事物”的意思。李的虚比余的实有意思。但李的“余情”从何而来?破坏了意境。 |
9 | But yet I treasure in my memory | 但是我仍然在記憶裏珍藏 | 你天性的善良、慈愛和輕快, | 这两句最平淡,也最深刻。对亡友的评价客观,翻译也尽可能要平淡。 |
11 | And the dear honour of your amity; | 和你那可愛的,可敬的親祥; | 这里李少了一句但意思仍完整。 | |
13 | And I scarce know which part may greater be, - | 我不能分辨那一份較巨 —— | 我不知道那一部份多,—— | 最后一句个人以为李译更妙。 |
总体来看,翻译的“信,达,雅”。余更注重“信”,而李更注重“雅”。我的两位翻译老师在94年教过我两句话,英译中的教授说:“忠实的老婆不漂亮,漂亮的老婆不忠实。”中译英的教授说:“翻译之妙存乎一心。”他们一个是毛选的翻译,一个长期驻日内瓦。可惜我只记得他们这么两句,惭愧,惭愧。
就文化个性而言,我个人认为李敖更接近桑塔耶纳。至少他自己这么认为:2005年5月,李敖在接受采访时,有这么一段对话。
人物周刊:您一生以豪杰自期,如果拿历史学家、学者、批评家、作家的头衔给您选择,您最愿意摘哪一顶?
李敖:(反应很快地)我觉得我应该是思想家,再加上文学家比较好一点。我对这个头衔比较介意,其他的“家”就比较不重要了。
人物周刊:可是您小说只写了两部啊!
李敖:可是也有人只写一部的,桑塔耶纳,还有一个思想家也写一部小说,没写成功的,就是英国的罗素,写着写着写砸了。
另外有个桑塔耶纳的小故事,桑塔耶纳一天在哈佛大学的课堂里上课,突然看到教室外的晚霞,他忘乎所以地走出教室,从此一生不再走进课堂,他辞去教授,离开哈佛,远游(其实是回到)欧洲,几次拒绝了哈佛返聘的邀请,一直到在意大利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