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25日星期四

宁波大剧院听BACH之咸祥的马有有

*****************************************************************

在宁波大剧院听BACH之 咸祥的马有有

晚上接到3D的电话,说青年旅社有活动,看电影《莫扎特》,完了顺便玩杀人。活动前是在鼓楼的香辣居吃饭,他在电话里特别说明鄞州区咸祥镇文化站的马有有也要来。我和马没见过几次,印象中是个带点天真和几分沧桑的中年男子。

晚餐一如既往地在3D他们猛辣的水煮肉片中开始,大家高谈阔论,惟独马有有在低头喝酒,不时地微笑一下,表示礼貌。我认识他大概5年的样子,接触不多,也不算深交,他一直带着副深色镜框的眼镜,笑眯眯和善的样子,因为就坐在他的旁边,我大致打听了他的一些情况,看上去只有四十出头的他,其实是1955年生于鄞州区(时称鄞县)咸祥镇,父亲是当地的文工团演出队长,马有有从小接触艺术,但并没有机会学习任何乐器,只是喜欢文学,1986年从宁波师院成人教育学院中文系大专毕业,先在宁波市文联工作,由于政治素质不高,90年代起就一直在咸祥文化站,当了近7年的文化站副站长,与妻子育有一对儿女。

喝了点酒加上还有些熟识,我们的话多了起来,我说你的名字好有趣,他说他爷爷希望他“有吃有穿”就可以了。爷爷是当地的富农,留给父亲几间房屋和少量土地,解放后就都交给国家了,但这些曾经的财产还是使马有有的父亲在他十五岁上就去世了,是姑姑把他带入成年。

3D突然对马有有说,“马老师,您很久没写诗了吧。我读了您80年代的作品,真太棒了。”村长也跟着说:“是啊,我上次去北京参加诗会把你的诗给他们念了,很多人感兴趣呢。” 马有有不符合年龄地腼腆了一下,说自己早就不写了,很久以前的事了。“因为我戒烟了,”他说,“两个小孩都要读书,现在大学的价钱大家也是晓得的。”“戒烟和写诗有关系么”我问。“我以前都是写在香烟壳子背面的,现在没地方写了。”他的回答居然让我想到了费穆和王家卫。正说着,他的小灵通响了,他迟疑了一下,看了下号码,接了。“周局,……,好的。是啊,和朋友在宁波吃饭。 ……估计没那么快,我争取吧。……好的,明天我去你办公室吧。”

大家吃完就去青年旅社看电影,其实是投影播放的DVD片。在一群青年中间,微胖的老马显得惹人注目。他坐在最后一排,慢慢地喝着龙井。我因为不胜酒力,加上是看过多次的电影,睡着了。也不知过了多少时候,我在迷糊中醒来,电影已经快进入尾声,几对青年们或卧或拥,只有马有有还端坐在那里,通过屏幕的反光,我看到他的眼镜片在莫扎特的安魂曲中闪闪发亮。

MYY祖籍宁波,前天在MYY故乡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偶们当地ZF送给他的礼物是他父亲当年在咸祥的地契和房契,M还见到了他的姑姑。我突发奇想,如果M的父亲没有去法国,M一定不会是今天的样子,如果他一直在宁波,他是不是就可能是我们身边的某个人呢?)

************************************************************

“马友友1955年生于法国巴黎,4岁起由父亲启蒙学习大提琴,并和家人迁居纽约。之后于茱丽亚音乐院师事李纳德-罗斯(Leonard Rose)。1976年,他从哈佛大学毕业,取得人类学学位,为他开启传统音乐院教育外的另一扇窗。马友友与妻子育有一对儿女。

目前马友友使用两把的乐器分別为1733年制Montagnana大提琴及1712年制Davidoff Stradivarius大提琴。”(转自新浪)

2005年11月11日,著名大提琴家马友友在宁波大剧院举行了独奏音乐会。当马友友出现在舞台上时,全场的掌声足足持续了一分钟,他的宁波话开场白“阿拉是宁波人”让掌声再次响起。马友友说,一个人在台上有点孤独,但看到坐在那么美丽的剧院里的观众,感觉很舒服。他在宁波找到家族的根,而巴赫是他音乐的根。从4岁开始,他已经拉了46年巴赫。他演奏的巴赫三套组曲,分别表达了快乐、悲伤和庆祝。(转自宁波网)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