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22日星期一

我的2004:阅读篇

我的2004:阅读篇

何镇飚

2004自己的阅读并没有进步,还是停留在过去几年的基础上。不论是知识结构还是阅读兴趣,2004都可谓非突破的传统进步年。


10、走进美国广电传媒,钟海帆,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4年是和电视亲密接触的一年。每个月参加节目考评,每个月去录一期节目。一方面是评判者,一方面是参与者,参与是在社教类,好在评判从年初就在新闻类的,从来也没有出现过自己评自己节目的时候。03年买的书,04年才算认真阅读。《走进美国广电传媒》原创的东西并不多,更象是忠实的记录者,作者是宣传部的人,因此有机会到美国一年以上来考察当地的媒介及其运行方式,虽然不少资料在国内也可以获得,但毕竟亲自体验还是有独特的地方。全书的第二个特点是涉及面比较广,我看到的感兴趣的地方作者着墨都不多,但已经足够我回味的了。

9、Going Public: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to Take Your Company Public, Internet Direct Public Offerings. 《公开上市》James B. Arkebauer
对于企业的海外公开上市介绍的书已经有许多了,但本书是关于公共关系、传播、宣传与广告的重要典著。这本书在国内已经有了中文翻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但问题在于,让国人接受这些理念的时间比文章翻译要长得多。真正的翻译是要把观念而不是语言转换过来,因此,让更多的人接触到这些内容还需要更多的人来写类似的内容。

8、大众传播理论精华(Essentials of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Arthur ASA Bergeb 台湾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这本书的内容并没有任何的新颖,但贵在简练。三言两语能说明问题。而且以《罗生门》为例用各种传播理论观点加以评论和批判。翻译是三位留学美国的女教师,来自台湾世新大学。世新大学并不是一所综合性的大学而是专门性的大学,世界新闻大学也。在华人新闻与传播界有不少重要贡献,这本译作信达雅皆备,对传播学界也是贡献一件。

7、最新质性研究与方法,作者:Benjamin F. Carbtree & Willian L. Miller,台湾韦伯文化出版
2004我的主要学术兴趣在于质性研究与方法,这本书的作者主要是从质性研究与方法在医学方面的应用来着手研究,而我对这一方法的兴趣还是在传播学上。如何把这一与量化研究相抗衡的理论拿来运用在传播研究,特别是大众传播研究,是我2004想攻克却还只能留到2005的一道难题。

6、孙悟空是个好员工,成君忆
我并不在意对孙悟空式人才的人力资源管理,我在乎的是对《西游记》的另类解读。《大话西游》留给我们的是个想脱离爱情的男人的故事。而《孙悟空是个好员工》却用更科学的角度分析了《西游记》,人性、矛盾、强势、圆滑,一一道出也许是作者本就想表明的创作意图。相对《水煮三国》,作者显然更严肃、更成熟也更深刻了。作者给了我许多指点,让我用另类的眼光看懂了西游记,而之前,我一直认为西行是对大圣人性的摧残。

5、全球电视和电影——产业经济学导论 Collin Hoskins,Stuart Mcfadyen, Adam Finn
这是新华出版社《西方新闻传播学经典文库》中最薄的一本,也是在媒介产业化方面比较有借鉴的一本。全书采用了微观经济学的原理考察了美国的影视产业,特别是其中的产品贸易、公共政策等内容,在同类著作中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4、非赢利管理,史密斯-巴克林协会,中信出版社
2004是非赢利组织得到重视的一年,海内外都翻译出版了类似的著作,而这一本显然是及时而重要的。对于非赢利组织,传统的传播手段显然有不足的地方。原谅我还是用公共关系和应用传播学的眼光在看这本书,包括,我想说,也许是任何书。

3、谣言女神,(FAMA),汉斯-约阿希姆·诺伊鲍尔,中信出版社
对这本书的评价和评论多少有些困难,谣言制造了历史,历史利用了谣言。“产生、传播和暴力行为的威胁形成了谣言的三部曲”,“谣言的句法和结构都变得不一样”等等,许多好玩而具有一定震撼力的内容会使这本书的阅读变成一次愉快的体验。

2、资讯社会理论,Frank Webster, 冯建三,远流出版社
如果要我说哪家出版社是对华语传播学最具有贡献的话,我会选择台北的远流出版社,他们出版的“传播馆”系列无疑是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具有深远影响的一套丛书,如果算上“电影馆”,那影响肯定更加无法估量。可惜我系统地读到传播馆的书已经是二十一世纪的事了,而我买到正版的传播馆还是我04年的台湾之行。而岛内的传播学者中我最景仰的可能就是本书的翻译冯建三了,因为我感性趣的传播经济学和经济传播学(广告、公共关系)大概只有冯建三的研究领域和我是几乎完全吻合的。他翻译的《广告的符码》几乎是2004年影响我最深刻的著作之一(原书出版于上个世纪90年代)。但在盘点时,我还是选择了这本《资讯社会理论》,首先是作者的权威,其次是内容涵盖面之广。从贝尔、纪登斯、史勒、哈贝马斯到福特主义,再到柯斯特,可谓详尽。后工业社会与资讯社会,都得到了详细而权威的解释与诠释。

1、 The fall of AD and the rise of PR《公关第一,广告第二》,艾尔·里斯 &劳拉·里斯
这本书之所以被列为我2004的首读书目,首先是因为我购买了英文原版(50美圆),台湾繁体字版(折合人民币200元)《啊哈!公关》和大陆简体字翻译版,其次是因为我翻译的关于这本书的评论为我带来的声誉。几次参加国内的研讨会,总有人把这本书和我进行不太相关的联系,连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在关于公共关系的教学中都用到了我的译文。以至于在年底的时候《现代广告》还因为我把稿子给了《中国广告》而约我类似的翻译稿。最后是这本书对公共关系学科的重大影响,以及对广告学同样重要的影响。虽然我还是认为艾尔·里斯对公共关系的理解多少有些误差。

2004年12月28日——2005年1月1日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