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21日星期日

电影人的挑衅

电影人的挑衅
何镇飚


刚刚看完中央六的戛纳电影节颁奖,虽然早上就知道了《华氏911》夺得金棕榈,但看到现场还是激动。在颁发最佳短片的时候,那个比利时《无聊的生活》的导演就说“希望戛纳电影节更象个电影节,而不是商业节。”引得一片掌声,最后他说“希望911获奖”,后来上来的几个评委对这个小伙子大加赞赏,也表达了对这部电影的敬意。


一直到昆汀作为主席说出它的名字,全场都起立鼓掌,世界电影很久没有这么兴奋了,如我,在午夜黑暗的房间里打字。


《华氏911》是一部美国电影,在美国遭禁。


《华氏 911》由迈克尔·摩尔编写、导演和制作,该片以纪实手法回顾了从小布什当选总统到“ 9· 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这不同寻常的四年。关于美国成为恐怖组织袭击目标的原因,摩尔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影片甚至惊人地揭露了布什家族和本·拉丹家族两代人之间的恩怨和“ 9· 11”事件的幕后交易。

与戛纳最近明星济济的每场新闻发布会不同,迈克尔·摩尔此番单枪匹马,只身应付来自各路媒体掷地有声的连串问题。摩尔透露,拍摄这部纪录片,他雇用了很多自由摄影师和记者,采访了大量政府官员、美国和伊拉克民众以及参加伊战的美国大兵。而为了使影片更吸引观众,他以自己的方式给影片加入了许多讽刺和幽默元素。“拍摄这部影片,我的动机很单纯,就是要告诉人们究竟发生了什么。此次,布什是喜剧演员,借他之口,我让人民知道了许多他们从不曾知晓的事情。影片一定好看,因为其中承载太多东西,有愚蠢、有恐怖、有真相。”


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摩尔认为,《华氏 911》展现了大众的恐惧。“解放伊拉克人民?给他们自由?世界是危险的,一直都是。我们要使它变得安全,但采取的方法不能是强制,我认为这是影片的要义。” 迪斯尼的行政总裁迈克尔·埃斯纳决定将《华氏911》从公司的上映时间表上撤下来,是因为影片所内含的政治论题过于敏感,可能会直接影响到迪斯尼公司位于佛罗里达的主题公园的税收问题--哦!忘了说明,佛罗里达州的州长正好是现任总统的弟弟杰布·布什(Jeb Bush)。


通常情况下,米拉麦克斯公司的内部运行还是颇为自由的,它一直为与暴力和性相关的电影作品进行财力支持,那些在迪斯尼的商标下不容许发行的影片通过米拉麦克斯就可以大踏步迈入美国院线,就像昆汀·塔伦蒂诺的系列电影。根据摩尔的说法,米拉麦克斯想要拍摄超过3千万美元的大制作影片或被定为NC-17限制级作品,就必须通过迪斯尼的许可,但《华氏911》却只花费了6百万美元,而且摩尔预期自己的这部影片充其量只会被定为R级,如果运气好一点,没准会捧回个PG-13。虽然米拉麦克斯是《华氏911》的主要投资商,但其能否在院线上映的生杀大权仍然握于迪斯尼手中,因为它要通过迪斯尼旗下的博伟公司完成发行工作。

  美国媒体认为:“对于摩尔来说,引起有效的争议有助于更好的做买卖,他承认《华氏911》确实讨论了布什与沙特阿拉伯王室之间的金融和政治关系,但影片的另一半却是在伊拉克实地拍摄的,叙述了美国士兵因为错误的战争理由而混淆了自己在伊拉克所扮演的角色……去年,摩尔因为《科伦拜恩的保龄》而赢得了一座奥斯卡小金人,细细地数落着与美国持枪问题相关的一切,在国内的票房收入为2千2百万美元,而在国际和DVD发行方面则创下了1亿2千万美元的惊人成绩--这些数字皆打破了纪录片领域现有的记录。迈克尔·摩尔去年在颁奖典礼上一番"豪言壮语"过后,《科伦拜恩的保龄》一路绿灯,滚滚钞票挡都挡不住地直往兜里蹦……”但问题在于,这样的一种理解几乎是污蔑性的,摩尔并不是在作秀,而是在真正地抗争。美国媒体对于《华氏911》的获奖并不意外,他们认为对于美国反对的事物法国人往往有天生的热情,特别是对于伊拉克的态度。

所以今天是美国人之外的戛纳电影节,我一直很喜欢昆汀·塔伦蒂诺,他当主席一定有令人意外的东西,果然2046的颗粒无收让我猜想到了徐克和王家卫的关系,而《华氏911》让我猜想到了电影和政治的关系。

曾经我一直以为,只有电影人为了政治改变初衷,不会有政治家为了电影而改变初衷。而《华氏911》让我开始惊叹电影的政治力量。这种力量不一定是颠覆性的,但它带给我们一种启示。
去年,《华氏911》的导演摩尔以《科伦拜恩的保龄》一片直接挑战美国的枪械制度,从那时起,记录片成为人类思考世界的另一种主流方式,曾经地下的纪录电影终于以OSCAR的身份进入主流视野,而《华氏911》更肆无忌惮地揭露了那个主流世界试图隐藏和使人忘却的东西,在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下,美国人开始对自己的总统、政府发出了疑问。

曾几何时,政治电影是西方电影的主流之一,《X》、《水门事件》、《一个警察局长的自白》等等,但又不知道曾几何时,政治电影似乎消失了,只有OLIVER STONE的《JFK》对肯尼迪之死提出疑问,OLIVER STONE和昆汀·塔伦蒂诺的《天生杀人狂》有对媒体的影射,西方电影干预政治、干预生活的力量似乎越来越微弱。

好在还有《华氏911》,记得2001年11月,法国卢浮宫的海报设计师、纽约大学教授安培罗杰在宁波对我说:911改变了世界,我们以后才会感觉到,而我们可能永远也不会理解911。我个人始终认为不是或不仅仅是拉登或某位阿拉伯人制造了911,我可以有我的价值判断,也可以有我的猜测和梦。

而电影,就是梦的工厂。

戛纳电影节终于以她无上的艺术地位,向强权,向无知,发出了挑衅。
2004年5月24日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