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镇飚
对于在全球范围内不遗余力地传播中华文化的国际友人,我总是抱有浓厚的兴趣和由衷的感激。其中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马悦然,因为是 “诺贝尔文学奖” 评委会委员中唯一一位能够阅读中文的汉学大师,更成为我关注的重点。今年1月,三联书店出版了马悦然的《另一种乡愁》,收集了大师的五十篇散文,时间跨度也达到了半个世纪,记录了马悦然与中华文化的深刻渊源。全书从《报国寺》起篇,以《读者暂时告别时戏作》收尾,以单纯简洁并夹杂四川方言的文笔,让我们略带惊讶地领略并分享了这位异国学者独特的成长轨迹和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
马悦然1924年出生于瑞典南方。1946年进入斯德哥尔摩大学,跟随着著名的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先生学习古代汉语和中国音韵学。1948年大学毕业,到中国四川做方言调查。《另一种乡愁》就是从这里写起。虽然是本散文集,书中却不乏有分量的学术研究内容,如:《关于劳动号子的节奏》、《汉语的被动式》等。特别是文中涉及到的与各个时期中国文化英才的交流,如老舍、沈从文、北岛、梁思成等等,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史实的角度,并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审视我们的当代文化与文学。1950年马悦然和在国内认识的陈宁祖女士结婚。这段美好的异国情缘也是《另一种乡愁》的描写重点之一,特别是马悦然当时已经有在家乡青梅竹马的女友,又实在舍弃不下和陈宁祖的感情,那种痛苦和折磨在文中别有一番滋味。后来当他们终于相聚在香港的时候,才彻底实现了彼此永不分离的夙愿,直到1996年他的中国太太宁祖女士去世。
1965年以来,马悦然把中国古代、现代和当代的文学作品翻译成他的母语——瑞典文。他的译作包括:《诗经》、《楚辞》,汉代诗歌,唐诗,宋诗,宋词,元曲、新文化运动以来的诗人郭沫若、闻一多、艾青、臧克家等的作品,以及朦胧诗人北岛等人的诗歌。此外,他还翻译了《水浒传》、《西游记》和沈*从*文、李*锐等现当代作家的作品,为中华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而他也把中国看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另一种乡愁》由马悦然用他的第二母语汉语写成,表达的是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深深眷恋。汉语是公认的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许多外国人会说汉语,但是写几乎不太容易学会,而用来创作文学作品的更是凤毛麟角。马悦然虽然两度当选欧洲汉学协会主席、曾任瑞典驻中国大使馆文化秘书、在伦敦大学等多所著名高校担任中文教授,堪称母语非汉语人群中的汉语写作翘楚,但是从文学角度或者对文字的驾御角度来看,《另一种乡愁》甚至可能不一定比得上新概念作文。然而正是因为洗去了绚烂与多彩,语言才真正成为“文以载道”的工具,在阅读全书中丝毫不会觉得语言文字的平淡和单调,反而始终沉浸在平实而亲切的阅读氛围中,深刻体会到了一位阅历丰富的老者对中国的拳拳赤子之心,而书中所传达的人文精神与哲学思想更是因着文字而熠熠生辉。
和书中的文字一样具有收藏价值的还有许多珍贵的照片,如马悦然陪同瑞典皇后访问中国、瑞典文《西游记》、《水浒传》的封面(都为马悦然翻译版本)、塔尔寺等,都是马悦然亲自拍摄的。
因为家族世交的关系,《另一种乡愁》由作家李锐作序,而这篇序言,几乎也可以看作李锐近几年最优秀的文字之一了。
2004年3月26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