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20日星期六

我的第一张古典唱片

我的第一张古典唱片

金真 (何镇飚)

虽然没有这种假设,但如果我买的第一张古典唱片不是这张,我会不会还是如此热中古典音乐。
那是在96年的春天,我还没有CD机,但已经有了相当数量的CD片。我的一位老师告诉我在拥有一百张唱片以前不要买唱机,他指的是正版唱片,不过是L P(胶木唱片)。这位老师到了巴黎,终于和他的太太团聚了,他也是唯一一个没有以任何形式反对我戴耳环的老师,甚至没有暗示,也只有他了解我的部分的内心。

也就在我买CD机以前,我走进当时还在孝闻街的MUSE音像,第一次看到了廉价双张的古典CD——DUO系列,在北京,91、92年的古典唱片C D还并不昂贵,但从92年下半年起就直线上升,我这样的穷学生是无缘问津的,不过我还是买了一些摇滚的CD片,象BEATLES的,正版68元一张,从大一开始,我每个礼拜都要去橱窗里看它,那个时候的B EATLES并不象现在这么多,老板答应我在暑假以前不卖掉他(那家小唱片店如果在宁波,乃至全省都会是最大的,有12倍当年的MUSE那么多的古典片,当然是正版的而且从不卖盗版,北京很长一段时间见不到盗版唱片,以至于有D J从广州回来还一个劲吹嘘自己买到了很多“又便宜又珍贵”的唱片。)最后我用翻译一本机械印刷手册的稿费买下了它和《搭错车》的原声大碟。直到现在我看见一些常用单词还会想起它们在印刷机械中的特殊含义。

古典唱片的价格在我工作以后不再成为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特别是对一个在外资银行工作的大学毕业生而言。

那是个阳光明媚的春天的午后,我在对自己道了一声“午安” 之后,来到了MUSE。唱片架上整整齐齐地排放着古典唱片,那些素淡的封面象一杯纯净的非瓶装水。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白色的菲力普唱片,封面上一个大大的2 字,2CDs in One price,再一看价格果然是132元,兴奋之情简直按捺不住,MUSE第一次进这些唱片,也向我推荐。我从来不怵唱片封面上的英文、德文、意大利文、俄文或是法文,我还是学生时就靠帮别人挑唱片(其实就是当翻译并解释作品),蹭他们的磁带(报酬是他们送我一合古典磁带,3 0多块的那种进口版)。很快就发现了不少好东西,我先看中的是张小提琴集锦,演奏者是比利时的格鲁米欧,如果你下次还能见到他拉的小提琴,建议买下(后浪漫时期的作品除外),曲目都是经典中的经典,象德沃夏克的《母亲教我的歌》、舒伯特的《小夜曲》、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等。我要求老板给我听一下,M USE的那几个小伙子都是好人,他们用胆机推PROAC给我听,音乐果然动人,但我闲太单薄了,没有买。(后来,我花了整整一年半的时间又找到了这张唱片并终于买下)可见那时我对古典的意义了解不深,而且觉得那些曲目太通俗了。

终于我把目光对准了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作品全集,小提琴演奏也是格鲁米欧,协奏伦敦爱乐乐团,戴维斯指挥。我对莫扎特可称得上非常喜爱,当场要求听一下,一听不得了,莫扎特特有的优美弦乐的前奏立刻征服了我,当场掏钱。( 正价版的有四张,一般在400元到500元一套).
几天后,CD机到位,各种积压多年的唱片纷纷登场,从中午听到午夜,最后听得最感动的不是别的唱片居然是莫扎特!!

我当时就写到,“莫扎特如孩童般的对人世一瞥,饱含了慈悲、沧桑与快乐”。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是他少年时的作品,意气风发而又注重技巧,在学院派的格鲁米欧弓下举重若轻,不愧为音乐学院的教授,不是赶场子的所谓“大师”可以比拟的。而戴维斯指挥的伦敦爱乐如此注重细节,如此细腻使我对这一组合始终有很好的印象。

从此我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听这张唱片,直到我的古典唱片超过了80张的97年冬天。阿劳的肖邦夜曲成为我每天的“最后一张唱片”。

新文化家园 2001-01-30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