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20日星期六

黄仁宇和“大历史”的启示

黄仁宇和“大历史”的启示

金真(何镇飚)

一直以为黄仁宇是彻头彻尾的历史学家,后来才知道他可谓半生戎马,脱下戎装后认真治学,虽然年事已高(从不惑之年开始系统研究历史)且一直不太顺利,但始终不改初衷,用自己的眼睛看历史。

黄仁宇的历史观很难用简单的描述来概括,“大历史”也只是一个笼统的“虚”的概念,其中比较明显的是“比较历史”,将西方历史、日本史与中国的历史进行比较分析,集中于明史,因此有名满天下的《万历十五年》。

从黄仁宇在哈佛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得到费老先生的嫡传,潜心研究明史到他完成《万历十五年》是他思想体系逐渐成熟的过程。而随后的一些著作就颇多争议了,有人认为象《资本主义与2 1世纪》等作品漏洞很多,但我认为黄仁宇先生更多的是提供了一种观察历史,反思历史的方法。他彻底地将历史实践与历史人物从传统的道德评判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以综合的角度加以剖析,甚至进行心理的分析,这都是治中国史所罕见的,又恢复了司马迁《史记》中对历史的传奇描写和独立的个性评判,这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尤为明显,黄仁宇完全是以个人的眼光与语言来评价和比较泱泱中国史,特别是元、明几段,很令我激动。

读历史很少能读出激动的,黄仁宇的文章就能做到这一点,有点类似法国人写的历史,有特具中国的深厚底韵,轻灵而不轻浮,沉稳而不陈旧,肆意而不妄为,新颖而不猎奇,原来历史可以这样读,原来历史可以这样写。黄仁宇为我们打开了通往真理的另一个出口,也许他并不是一个创造者而只是一个发现者,但对我们而言已经是个新世界,这也就是他在《万》以后的作品中所再三描述和强调的,重要的已经不是历史本身,而是发现的眼睛。

2000年12月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