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真(何镇飚)
北野武是我在新文化里看到介绍以后才去看的片子,非常不适合偶.我从小连杀鸡杀鱼都不允许看,无论其他.常常在一个秋天的下午和外婆去天童或者哪里放生. 杀的最多的可能是蚊子和蟑螂(后者主要是因为我太太),其他似乎也的确没有了。
可北野的电影实在太血腥了,每次看到他的名字寒毛就抖(够胆小的。)我并不是太怕恐怖片,但他的电影似乎太真实了一些.有趣的是,越害怕越看。
东京圣战(又译大逃杀),似乎不是北野导的,但他在里面有重要角色出演,一个让学生自相残杀的老师!而片尾的演员名单中居然似乎没有他的名字, 难道不认识他就不算看电影的?
21世纪的日本,政治动荡,大量失业。中学生毕业时都有一个班被BP(圣战的英文首字母缩写)法委员会选中自相残杀,只到剩下最后一个。
情节简单,但极其恐怖,经常有出人意料的杀人举动。好在是偶一个人看。开始半个小时紧张得不行。偶看电影实在太投入,不冷静。不是写评论应该有的心态。呵呵。
看到一半,突然觉得这其实是一部寓言.顿时心态放松了许多,可能刚才把它看作身边的故事了,才那么害怕。
日本是个资源小国,可人口众多。于是残酷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最近10年,世界经济的衰退在日本尤其明显.曾经快要超越美国了,却在新经济的新起点上几乎毫无优势.。于是日本内部的摩擦更加剧烈,也许奥姆真理教的毒气事件是日本地层民众的某种心态的表达。在我看来,日本是为了工业化(包括后工业化) 而使人性丧失最严重的国家。
的确,为了得到一个职位而不择手段,发展到及至就是杀人,过分强调优胜劣汰,对朋友背信弃义,在电影中都被夸张的杀人而表达出来.有被迫杀人的,有主动的,有引诱的,有周密计划的,有错乱而误杀的, 44个中学生的死亡可以反映一切死亡的方式与目的。当然,也有自杀。
让我联想起一些电影和书。
首先是80年代,药师主演的《校服与冲锋枪》反映的是日本校园暴力。
其次是《蝇王》也是一群孩子在荒岛,为了生存而争斗,而协作,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可能是我看过的最优秀的寓言。
电影里也不可多得的有黑色幽默的地方。北野被打死了,可手机一响他又立马爬起来,接完电话才死去。(是不是为了突出这个手机广告?)
最后帮他们出逃的3年前的幸存者,终于明白了他女友临死前的笑容的意义。“痛苦才刚刚开始。”
也许在日本那样的国度,生存的压力的确使人难以承受。
曾经,日本的竞争模式是世界所推崇的,但今天,许多学科开始反思。譬如日本人最早实行的组织管理学,其中的许多内容正在被美国模式所修正。日本式的团结是为了对付外部的争斗,一但外部的矛盾变成内部的,就如电影中所描述的,只能有一个幸存者,人性中的自私还是暴露无疑的。残酷的竞争的金字塔尖是真正的人类精英还是最不择手段的冷血动物?
我很希望我没有看这场血腥的电影,除非那是一场寓言。
何镇飚的一传一乐(荔枝FM收听)
11 年前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