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20日星期六

最近上海购书小单

最近上海购书小单

金真(何镇飚)

因为是和太太一起去,所以主要作用就是帮她扛书,以补偿寒假期间不是陪伴电脑就是陪伴一批“疯子”(演戏的是疯子)。所以自己买的书就比一个人去时少。

1、 经济学原理习题集
作者:杨小凯 史鹤凌
出版社:中国社科
本次上海之行本人最想买的就是杨小凯的《经济学导论》以弥补没能亲耳多次听他授课的遗憾,如果中国有人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杨有可能是第一人。可惜,全上海的经济学人也在通缉此人,所有书店都说“刚卖完”,上海书城的小姐更夸张,“5 分钟以前刚刚卖完最后一本”,直后悔早知道就不要去找PIZZA HUT了。而他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电脑显示还有,却找不到,而这本因为页面残缺而被扔在一旁,也被我当宝贝买了回来。

2、 文化经济学通论
作者:程恩富
出版:上海财大
本想自创一门学问就是文化经济学,看来就算想也只能叫“新文化经济学”了。文章并不特别让我兴奋,但毕竟是与我论文方向一致的佳作。需要说明一下的是此书的遭遇,在书城很偏僻的一角,象垃圾一样堆着,有上百本,可见卖不出去,可见我研究之可悲。

3、 The English and American Drama: Plays & Criticisms
里面有戏剧要素简介,剧本和戏剧批评。剧本有:莎士比亚的《麦科白》,萧伯纳的《皮格马利翁》,尤金奥尼尔的《毛猿》,田纳西威廉姆斯的《草地动物展》,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我特别想翻译成“营销员之死”,虽然我知道m arketing 与 salesman的区别),贝克特的《无词剧I》,谢弗的《莫扎特》。共7部英文原版戏剧,对我的英语专业研究生论文很有帮助,其实我已经完成了一篇”O scar Wilde’s Salome And Its Cultural Influence” 等发表后发到网上。我想我喜欢英美(主要是英国)戏剧将是一种长期的痛(在学术研究与艺术实践中左右为难,到底是坚持还是改变,可我导的第一部宁波戏剧却是俄国的作品,可能英美的东西离宁波太远了,也可能是对自己的一种逃避。)

4、 噪音—音乐的政治经济学
作者:[法]贾克阿达利
翻译:宋素凤、翁桂堂
我买到这本书后到书店外面嚎叫了20秒,就嚎了三个字“太——棒——了”。转身要再买一本,被太太阻止。西方人研究的经济学就与东方不同,都有一定的数学模型做支撑,可惜本书只是提纲,有太多空间需要读者自己去研究发掘。这本书居然首版于1 977年,出版后音乐界人士不喜欢,经济学界也很蔑视。好在国内在2000年12月还是翻译了,经济学对艺术的研究在我看来是皇冠上的珍珠。这本书对音乐的经济研究反其道而行之,从噪音着手,提出音乐是对噪音的规范,虽然不一定正确,但给了我无穷的启迪。(于复旦出版社经世书店)

5、 菊隐艺谭
作者:焦菊隐
出版:百花文艺
喜欢焦先生并不只因为他是中国数一的话剧导演,而是因为他是“业余”的,他是北京师大的文学院院长兼外语系主任(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如果他不热爱戏剧,可能会非常安稳地当他的系主任,就不会在文革期间英年早逝。其中一篇《契可夫和莫斯科艺术剧院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我很有帮助,可惜书是2 000年1月才出第一版的。本书在回宁波以前已经读完,其中许多地方给我启发,以后会慢慢发到戏剧版里。
6、 巴赫的小无 CD
演奏:格吕米欧
找了很久,售价132,和宁波一样,但没有9折,和宁波不同。第一次看到是95年在MUSE,买下后发现居然还是第一版的CD,对巴赫一切文字都多余。但对演奏,还是觉得快了一些,虽然私下以为比米尔斯坦的要好。(于音乐书店)

7、 其他:莫扎特半身青铜小座像
下定决心买是因为旁边一个上海音乐学院的老教授,买了两个贝多芬给他的孙子和外孙。我喜欢莫扎特,他说莫扎特做得比贝多芬好(指塑像),最好卖的是肖邦。他说上音卖得贵5 元钱,所以骑车来买。我和他都很看不得一口气买多个音乐家的,似乎是一种忠诚。他坚持说我是音乐学院的,还“见过我”,直到我拿出复旦学生证(我有些后悔,我太太说我最大的缺点是不会撒谎,特别是撒善意的谎),但他依然热情,帮我还价、讨打折(他的音乐学院教师证可以)。怎么宁波就没有这么好玩的老头呢?(于音乐书店)

2001年2月5日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