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20日星期六

who loves Mr. Scrooge?


who loves Mr. Scrooge?

何镇飚


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春节前后都会播放《圣诞欢歌》,那是我最喜欢的狄更斯的作品之一。当我读初中的时候,我第一次阅读到了这部中篇小说,随后每年几乎都看不同版本的电视和电影,Mr. Scrooge这个著名的小气鬼总是让我先讨厌后同情,最后噙着流不出的泪笑着喜欢痛改前非的他。


但今年有所不同,我参加了本地电视台的一次谈话节目,谈的是过年前的乞丐和小偷的话题,某区为了城市容貌驱逐了一批所谓的“假乞丐”,在节目过程当中,我越来越发现,其实人们对于乞丐完全是讨厌、憎恶大于同情,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有生活困难,就应该找救助站而不应该去乞讨”,而且举出民政部门同志上街劝乞丐进站救助而没有人愿意的例子,来说明乞丐们是多么富有,电视制片人千方百计想拍摄乞丐把人们施舍的食物丢进垃圾桶的镜头(虽然没有成功),在预设的话语情景中,人们已经对他们彻底丧失了同情,加上年前频繁的失窃,人们把民工回家、小偷、乞丐不分彼此地一古脑地厌憎到了一起。


也许有人上过假冒街头问路、乞讨、“北大学子”们的当,也许在我们根本不想买花的时候有人强凑上来要我买花送给和我一起走路的女士,不是也许而是的确有假乞丐的存在,虽然我实在无法定义什么是假的什么是真的乞丐,一位学者在节目中认为乞丐就必须是因为生存不下去了才可以出来乞讨,而对我假设只是为了改善生活的乞讨表示“那不是乞丐”。


在谈论那期节目的时候,我总觉得有些想表达却表达不出来的东西,今天晚上我终于明白了,那是Mr. Scrooge,狄更斯笔下从来没有同情心的富豪,把上门寻求捐款的人当骗子、懒鬼赶走,认为别人的贫穷是由他们的懒惰造成的。他有自己坚强的逻辑体系,认为过圣诞节给穷人施舍和捐赠是浪费时间,因为他“已经交了税了”,他交的税已经建设了救济所和监狱,那里是为穷人准备的最好归宿。


啊!Mr. Scrooge,你正是我要找的人!可惜你最后被感化了,第二天就买了许多礼物送给你贫穷的下属和陌生人。我们很多国人要说你怯懦了,因为在圣诞前夜你遭到了三位代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天使的恐吓,其实哪里有什么天使、地狱,物质才是最真实的。很多人爱说的一句话是“商场如战场”,言下之意就是你活着别人就得牺牲,如果别人活着就是对你生存的威胁。


我发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身边的Mr. Scrooge越来越多,他们以智慧的眼光审视着每一双请求援助的手,估算他们的收入,以此来抵挡自己的同情心,直至最后怜悯的消亡,电视上不断有中学生摸样的人在大喊“我不要你的同情”,似乎得到同情是受了天大的侮辱,于是向别人展示同情似乎也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优越,而不再有了积极的社会意义。即使是我真遇到有人想向我乞讨的时候,我也总是在同情心与被愚弄之间做着两难的选择,给了觉得上当,虽然不是钱的问题但也是对自我智慧的嘲讽,而不给,则是良心的谴责,虽然谴责地很浅。有时候我甚至会想,谁给了你这样拷问我的权力?不知不觉中,我也渐渐成为了Mr. Scrooge。


乐善好施一直是我们的传统美德,虽然在这个时代说传统美德四个字本来就是背时的,现在是流行木子美的时代,我真的希望不要有笑贫不笑娼的出现,我们脆弱的道德底线经不起一再的摧残。我不喜欢人体彩绘,但我不反对有人喜欢,我希望喜欢的人也有进行人体彩绘的权力,只是不要在大庭广众下做秀。


Moreover, 我真的不喜欢乞丐,我喜欢每个人都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但我希望乞丐能得到他们想要的帮助、资助或者同情。乞讨权也算是古老的全球化的基本人权,因为人类有同情心。虽然,我们正在逐渐失去他。电影电视或者文学作品中,能激起我们同情的似乎越来越少,至少能激起我的同情的是越来越少,或者把同情换成另一个词:感动。甚至经常会有人对乞丐或骗子说:拜托,拿出点专业精神好吗?给点创意嘛。其实,这并不好笑。


Mr. Scrooge, Some one still loves you.

2004年1月7日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