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20日星期六

激情背后的激情----陈萨钢琴演奏会观感及采访

激情背后的激情----陈萨钢琴演奏会观感及采访
何镇飚

一直把音乐演奏家分为两类,一类是做张做致,炫技一塌糊涂的,激情四溢的;一类是动必有方,自然平和的。后者经常被称为学院派,尽管在我谈到学院派的时候,陈萨是一脸的茫然,似乎从来没听过这种称谓。从12月23日晚上的演出来看,陈萨无愧于国内唯一同时在波兰肖邦钢琴大赛和英国利兹钢琴大赛上获奖的钢琴演奏家。有的钢琴家在演奏时,会让你以为他就是作曲家本人,有的则只让你听到了演奏家而非音乐家,但陈萨让我们听到了音乐、感受到了肖邦、贝多芬的心灵深处,只不过是通过她的指间流淌出来的。

在那个时刻,听到了自己心目中的肖邦、贝多芬,内心对演奏者是充满感激的。

那个晚上,就是一个充满感激的夜晚。
音乐会开始的三首夜曲,是肖邦非常流行的作品,陈萨以浪漫而抒情的手法演绎,在速度上既不是煽情地慢,也不是炫技地快,很让人觉得舒服,有阿劳的味道,但比阿劳要稍快,有思想,有力度,该有的都有了,不该有的一点也没有,纯净、透明,健康,一种平衡的美感,音色富于变化,但并不夸张,非常符合夜曲的氛围。

接下来的几首圆舞曲,让我很怀念李帕弟,因为能让圆舞曲有如此丰富内涵的,只有他。
陈萨的演奏依然干净漂亮,淡淡的沙龙味道,高贵而不媚俗,左手工夫特别了得,节奏跳跃而不流于欢快。终于等到了幻想波兰舞曲,这是她参加波兰肖邦钢琴大赛的作品,在那次大赛上,她不仅获得第四名,而且还得到了波兰舞曲大奖。相比较于去年来甬献艺的那位波兰钢琴家,我更偏爱陈萨的波罗乃兹,因为“花丛中的大炮”并不是真的炮,陈的细腻、干净,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第一次发现波罗乃兹有那么多美的成分。

傅聪当年获得玛祖卡大奖已经够让人惊讶的了,看来中国人演绎东欧作品的确有过人之处。陈萨的波兰舞曲有很多突破的地方,特别是在力度方面,收放自如,让人始终往激情的高处走,但似乎一直没有到达那个颠峰。

下半场的贝多芬给了我更多的惊喜。我最不喜欢的就是雄壮孔武的贝多芬了,好在陈萨的演绎是那么的精确、细腻,和我心目中的贝多芬毫无二致,正如她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所说的,肖邦的音乐里,波兰的成分到底有多少是值得研究的。

而她对贝多芬的这个问题的思考,明白无误地体现在她的热情奏鸣曲中。有的人听音乐就是为了发泄,音乐也的确可以作为发泄的工具和对象,但音乐的发泄决不是放肆,如果只想听到狂放,那实在是对音乐的亵渎。至少,用一种标准去要求所有的音乐是很过分的。陈萨的演奏有起伏、有变化,包括音色和节奏的变化,没有太出人意料的地方,但常常给人小小的惊喜。有灵气、有魅力,一切都是自然发生着,是音乐自己在歌唱,从心灵到心灵。

几首中国作品难度不一,但都得到了很好的效果,观众们对熟悉的中国音乐表现出了强烈兴趣。演出中,送花的小孩子(主要是小姑娘)一拨又一拨,让陈萨充分感受到了宁波观众的热情。
在观众热情的掌声中,陈萨加演了一首斯卡拉第的作品。

演出结束后,宁波本地媒体联合采访了陈萨。

记:今晚的演出非常成功。
陈:谢谢。
记:您是第一次来宁波吗?对宁波观众评价如何?
陈:是的。宁波观众反映很好,我很高兴。舞台太开阔了,但这样的条件已经不错了。
记:您如何看待大赛得奖?
陈:比赛是很残酷的。你的状态甚至穿着都会影响到你的成绩。在那个时刻的某一点,就决定了你的成绩。在比赛中,选手和评委都很疲劳,有些优秀的选手就可能因此没有得到好的名次。
记:您曾师从过很多名家,能谈谈他们对你的影响吗?
陈:四川音乐学院但昭义教授是我第一个重要的老师,我非常感谢他。他很强调学生对音乐的领悟,对我影响非常大。我在英国的老师在生活和学习上都为我奉献了许多的爱心,当时正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他的指点非常重要。我现在的老师德国汉诺威音乐学院的阿里•瓦迪教授很重视学生自我学习,要求我们自己去摸索,拓宽了我的音乐范围,学习内容也从钢琴拓宽到了总谱等。
记:能请您评价一下朗朗和李云迪吗?
陈:朗朗我不是很了解,李云迪小时候和我都师从但昭义教授,但我去英国以后就对他了解不多了。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青年钢琴家,我祝他们好运。
记:今天宁波天气比较潮湿,您小时候在四川,后来到了英国,都是潮湿的天气。一般来说,潮湿的环境会使琴键比较滑,难于控制,而您今天在这方面似乎一点问题也没有,请问有什么秘诀吗?
陈: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但你说的没错,我在深圳住的地方也特别潮湿,但我一点都没感觉到对弹琴有什么影响(笑)。我认为学琴过程中一定会有许多的困难,但你一定不能把这些困难当成真正的困难。
记:我感觉在演奏中您的踏板使用比较少,有什么原因吗?
陈:我少吗?你觉得我少吗?
记:女钢琴家的踏板使用可能永远是个谜,因为长裙的关系。但我听您在演奏“热情”时,始终把音色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是属于“含”着的,而不是爆破的。
陈:我认为踏板在我需要的时候就用,不需要的时候就不用。这完全是一个对音乐理解的问题。就好比在钢琴比赛中,你的技巧其实并不能给评委留下太多的印象,他们其实只听到的是你的理解和感觉。我觉得对音乐的理解也是发展的,不同的时期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记:如果把钢琴家分成三类。一类是让听众以为演奏家就是作曲家本人,譬如我们会以为陈萨就是肖邦本人。一类是只让听众听到演奏家,譬如不论演奏谁的作品我们都以为那是陈萨在演奏。而我认为其实你属于第三类,听众听到的是作曲家,是从陈萨那里演绎出来的。
陈:如果真是这样,就要向你表示感谢了。我对这几类钢琴家的理解是,第一类人,其实谁都不知道作曲家本人是什么样子的。第二类,他们只在于自己的感觉,不太在乎听众的感受,而且可能会让贝多芬听了以后从地下爬出来表示抗议(笑)。而我在演奏中,是一种真诚的心态,把我的理解表达出来,尊重作曲家,也考虑了听众。我比较反感为炫技而炫技。

记者:傅聪先生曾说过莫扎特的作品是最难弹,肖邦的作品是非常非常难的,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陈:我也非常喜欢莫扎特的作品。我对自己喜欢的作曲家会比较多演奏一些。

记:有你不喜欢或很少演奏的作曲家作品吗?
陈:有,譬如李斯特。
记:他和肖邦似乎是一个对立面。您怎么看待肖邦的民族性与国际性的问题呢?
陈:民族性不是LOCAL(地域性),肖邦的音乐里到底有多少波兰的东西也是值得研究的。

记:有哪些钢琴家对您影响比较大。
陈:演奏肖邦的有鲁宾斯坦和科尔托,演奏贝多芬的有施纳贝尔。

记:您这次来宁波的曲目安排有些稍微让人感到遗憾,波兰舞曲少了些。
陈:我是考虑到听众的接受程度。下次来宁波会弥补大家的遗憾。
记者:谢谢您接受采访。
陈:很高兴和你们聊天,其实有些问题你们不问我可能就不会去深入思考,谢谢大家。

(林可,何镇飚,陈炎)2002年12月30日

1979年11月生于重庆,7岁起学习钢琴,9岁时加入四川音乐学院但昭义教授教学班,琴艺迅速提高,10岁时参加全国少年钢琴邀请赛获少年组第一名。1991年考入四川音乐学院附中,在学院培育和但昭义老师指导下,先后获得1992年"珠江杯"全国少年钢琴邀请赛专业组第一名及1994年首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青年组第一名,同时获得中国作品优秀演奏奖,得到了国际评委和国内音乐界的高度评价。同年10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四川,亲自接见了陈萨和但昭义教授,并聆听了陈萨的演奏。
  1994年随但昭义教授转入深圳艺术学校继续学习。1995年7月参加"95中国杰出少年演奏家"演出团赴澳洲访问演出;8月应邀参加上海国际广播音乐节并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演出了钢琴协奏曲《黄河》一举成功,赢得了上海及全国观众的称赞;1996年9月参加英国利兹国际钢琴比赛,勇夺第四名,成为该项赛事上获奖的中国人,并且有机会和西蒙•拉特尔爵士(Sir Simon Rattle)指挥的伯明翰市交响乐团合作,由英国广播公司转播。
  1997年深圳艺术学校毕业后赴英留学,就读于英国伦敦乔凯音乐戏剧学院,1999年取得英国演奏家文凭,2001年获得了音乐硕士学位。她在英国学习期间获得许多奖项。包括1996年获得斯班瑟•邦尼纪念奖、2000年金奖协奏曲比赛银奖和水晶奖杯,贝多芬•克劳德•本丁顿比赛第一名等。2000年10月,他更夺得了一项极具国际性的殊荣-波兰第十四届肖邦国际钢琴大赛第四名,同时获得波兰舞曲特别演奏奖。
  她曾经成功和上海交响乐团、华沙爱乐乐团合作演出,在伦敦巴比肯中心、威格墨音乐厅和悉尼歌剧院,以及为肖邦协会在伦敦举办过音乐会。2000年11月-12月,她成功地在日本进行了12个城市的巡演。2001年,她在北京举办了轰动性的音乐会,随后进行了台湾巡演(包括台北国家音乐厅的独奏会),她还再次接受邀请去日本进行了9场音乐会的巡演,包括独奏会和与华沙国家广播交响乐团合作的协奏曲音乐会。最近,她刚随广州交响乐团结束了欧洲巡演。她在奥地利的布鲁克纳音乐厅和柏林广播音乐厅的演出给所有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2年,她的音乐会和约包括米兰、洛杉叽、伦敦和其它欧洲城市,以及在中国、日本的巡演。2002年4月,她应第65届施坦威钢琴比赛的邀请,在比赛期间,与中国爱乐乐团举办了钢琴协奏曲音乐会,引起极大轰动。5月,她应邀作为最年轻的钢琴家参加了厦门鼓浪屿(国际)钢琴艺术节,成功地举办了音乐会,好评如潮。
  2001年10月起,她就读于德国汉诺威音乐学院,师从阿里•瓦迪教授(Prof. Arie Vardi)。她也将继续在欧洲各地举办音乐会。

没有评论: